浅析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4

浅析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江洁

江洁湖北武汉革命博物馆430061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几十年的战争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逐步完善的一部军事教科书,是取得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宝贵财富。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鲜明特色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神内涵,旨在剖析、总结的基础上,提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粹。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精神内涵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段渐进式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部中国革命的浓缩演绎,经历了初步形成、建立、丰富与发展等三个阶段,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特色的科学体系。当前,研究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军事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初步阶段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共两党合作、国民党“清共”的白色恐怖,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武装夺取政权,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等历史过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工农革命处于逆境的关键时刻,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是一种在实践中一步步形成的军事思想,经受了从挫折、迂回到稳定发展的过程。

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政治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形成的军事斗争雏形。其后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建立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投身北伐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武装、参加战争的重要尝试,亦为后期的建立武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早萌芽。随后,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在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后,觉得中国共产党要想立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于是,他果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论断。不久,他的这一论断很快在1927年爆发的“南昌起义”和由他本人亲自参与领导的“秋收起义”中得到体现,中国共产党由此进入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根据与敌绝对优势兵力作战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战争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丰富了广大指战员的作战经验,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1928年至1930年初,毛泽东针对国民党占据天时、地利的局面,又及时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英明理论,使毛泽东军事思想日趋成熟。

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战略上极力排斥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与优势敌兵打阵地战、正规战、消耗战,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损失惨重,被迫踏上长征之路,中国革命陷入低谷。这一重大挫折,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始凸显,被众多的红军指挥员运用,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也得益于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巧妙,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巩固。其后,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运用,取得了长征后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包座战役”、“直罗镇战役”等战役的伟大胜利,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保住了革命火种,最后在陕北扎下根来。

2、建立阶段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起点。遵义会议的召开,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教科书”,一系列军事战斗的胜利,也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威信。

从1936年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的建立阶段。他根据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着力打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些军事理论经过八年抗战的实践检验,日渐丰富、完善。期间,毛泽东以他独到的思维,敏锐的视角,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抗战开始后,他从战争中了解战争,研究战争,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理论,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很多都被国共两军在战役中运用。这些理论都是毛泽东在战争中得出的真知灼见,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成熟,对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检验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高瞻远瞩。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面对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的755名正式代表和候补代表,朱德总司令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并对此做了阐述,这也昭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伟大学说的正式建立。

3、丰富与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开始进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在全国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的战争指挥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自卫的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等著作和大量文电,全面领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的战斗,他的军事思想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毛泽东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57—158页)建国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下,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随着国情、军情和作战对象、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而有了较大的发展。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面对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毛泽东以一个伟人的魄力,实行抗美援朝。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参加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毛泽东以宏观的眼光来审视这场战争,指导这场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战胜了不可一世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内容。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毛泽东提出“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了战场主动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国防建设理论,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新时期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方针、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鲜明特色

我国是闻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留下诸如《孙子兵法》之类的众多的军事著作。毛泽东雄视古今,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古代军事谋略中的精华,创造出一整套融入了自己思想的军事理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以独特的战略家眼光,善于分析战争性质,把握战机,其创造出来的人民战争思想,更是将其军事思想的精髓发挥到极致。而游击战、运动战的创造,则是他几十年戎马生涯的实践中,逐步丰富的战略奇葩。

1、“以弱制强”的特色

《孙子兵法》强调的是“以众击寡”、“以弱击强”,认为只要具有强大的实力,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威慑、战胜敌人的目的。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则是站在当时的实际情况的立场上,没有生硬照搬古人的谋略,而是采取历史的辩证法,以机智多变的战略战术,避开敌优势兵力,寻找战机,集中兵力攻其薄弱部分,达到“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目的。正是在他的这一军事思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以“小米加步枪”的弱势,逐步战胜了国民党“飞机加大炮”的强大军队。即便在中国工农红军处于艰难险境的长征路上,毛泽东也笑傲风云,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名句来鼓舞士气,发展壮大人民武装,从而扭转了中国革命的颓势,直到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灵活多变的特色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大重要法宝,就是战略战术不墨守成规,不单调生硬,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正是实行了这样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才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取得了多个以弱胜强的战斗胜利。毛泽东有着异乎常人的独特思维方式,除了在战争中使用传统的声东击西、兵不厌诈等战术外,还敢于想人所未想,不拘一格出奇制胜。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当时的敌我情势,制定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在他写下的《论持久战》一书中更进一步强调:“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个方面: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把游击战由战术要求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优势兵力将几十万国民党军团团围困,毛泽东不趁勇歼敌,而是暂缓攻势,围而不打,导致国民党统帅部作出对战局的误判,从而取得歼灭敌人更多有生力量的重大战果。

在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方面,毛泽东往往出其不意,如1947年6月我军战略防御阶段尚未完全结束时,他果断决定转入战略进攻,以刘邓大军过黄河为标志揭开了这一序幕。1948年9月,当敌军数量依然超过我军时,毛泽东果断决定与之展开战略决战,从而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人民战争的特色

毛泽东作战理论,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它以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为特征,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核心,以灵活机动、不拘一格为活的灵魂,所以说,人民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老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军必须遵循的指导路线。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发动群众,一直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发动群众,实行全民皆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充分利用了人民战争的作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民兵,给日寇、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正规军的作战。历史实践反复证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军最大的政治优势。他认为高技术武器虽然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敌人无法克服的。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神内涵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有选择地汲取和改造了古今中外一些军事家的有益的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坚持武装斗争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很好地发展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精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并参加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说明他们十分重视武装斗争的作用。列宁也推崇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领导俄国人民经过武装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指出:“新政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同旧政权并存、同旧政权对立、同旧政权斗争的条件下产生出来、成长起来的。不用暴力来对付拥有政权工具和政权机关的暴力者,就不能使人民摆脱暴力者的蹂躏。”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吸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军事斗争精髓,针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旗帜鲜明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理论,这也是他坚持武装斗争的精神内涵。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指出:“搞革命就要刀对刀,枪对枪,要推翻地主武装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刀把子不掌在自己人手里,就会出乱子”。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在1927年7月举行的中央常委会上,毛泽东指出,一定要“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1927年8月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又明确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武装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没有完全一味照搬国外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军事策略,比方说列宁领导前苏联人民走出了一条以城市为中心,先占领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道路。针对30年代初红军时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毛泽东写了《反对教条主义》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与前苏联国情不同的实际情况,辩证地继承、发扬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其他宝贵经验,认为前苏联“城市中心论”的军事思想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大力开展农村土地运动。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与正确。

3、人民军队的打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绝对服从于无产阶级的思想指导、执行严格的纪律、成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他非常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军队和党的关系上,认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坚决反对冒险主义、左倾机会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原则只能是“党指挥枪”,这就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军队建设中,毛泽东要求部队中“必须设政治委员,由可靠的、具有忘我精神的共产党员担任,并在每一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以建立内部思想的联系和自觉的纪律”。三湾改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

1927年,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井冈山时,宣布了“三大纪律”,即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毛泽东对部队提出了“六项注意”,即上门板;捆禾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从而发展成为后来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全力打造,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革命数十年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发展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齐正均主编:《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2、刘济坤著:《毛泽东兵法》,巴蜀书社,1992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