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居变迁及新型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傣族民居变迁及新型设计初探

赵兴伟

ChangeandNewDesignofDai'sHouses赵兴伟淤ZHAOXing-wei曰姚顺忠淤YAOShun-zhong曰王云于WANGYun(淤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昆明650224;于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昆明666100)(淤SchoolofCivilEngineering,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于HuakunBiotechnology,Kunming666100,China)

摘要院近些年来,很多少数民族新民居的建设导致村寨的传统风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从而引发对傣族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重新思考。本文回顾了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发展变迁,并基于西双版纳地区特有的木塑复合材料,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木塑结构的傣族民居形式。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newresidentialconstructionofmanyethnicminoritiesleadtotheunprecedenteddestructionoftraditionalstyleandfeatures,andthissituationcausedtorethinkingtheDai'straditionalhousesfromtheview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paperreviewsthedevelopmentandchangeoftheDai'shousesinXishuangbanna,andputsforwardanewsteel-woodplasticstructureonthebasisofthewoodplasticcompositewhichisthecharacteristicintheXishuangbannaregion.

关键词院傣族民居;生态建筑;更新;钢-木塑结构Keywords:Dai'shouses;ecologicalconstruction;update;steel-woodplasticstructure中图分类号院TU25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3-0117-02

0引言

地域性的建筑具有民族文化象征性,百家齐放的文化大繁荣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扬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傣家竹楼以其自然舒适的形象展示着傣族人民的朴实追求和营造智慧,每年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传统形式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大多已经趋于汉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傣族民居发展的新型道路,使现代建筑完美地融入在返璞归真的自然环境中,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心理诉求。

1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发展变迁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全年气温高雨水多,属热带地区的雨林气候,它以壮丽的自然景现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而举世闻名。不同的自然资源状态、文化宗教习俗深刻地影响到民众对环境的营造,会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态特征[1]。傣族是文化特色鲜明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建筑形式将民族特色与大自然完美交融,在西双版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西双版纳傣族古老的民居形式———竹楼,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2],被誉为雨林民族文化的结晶。西双版纳地区山竹如海,傣族人民为适应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和多蚊虫的自然环境,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做建房的主要材料,除了用茅草覆顶,其余的房屋承重及维护部分都是利用竹子做成。于是,人们形象地把傣族民居称为“竹楼”。传统的傣族竹楼共两层,一楼一底,离地高,凉爽避湿,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俗称“干栏”。而傣族民居的歇山式屋顶也极具特色,不仅交错组合的屋面大,加上坡度陡,利于雨水的及时排散,而且重檐的设计可以很好地遮阳防雨。傣族干栏常依山而居,临水而立,它是傣族人民千百年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智慧结晶,清净的民居环境与优雅的建筑艺术无不诠释着傣族源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材料加工处理技术的落后,传统傣家竹楼的耐久性低于傣家木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木楼已经逐渐取代竹楼而成为傣族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3]。这一时期的傣族民居,只是更换了所用的建筑材料,整体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功能,因而一直继承着“竹楼”这个称号。传统民居利用当地竹、木等朴素材料,房屋从建造、使用到维护直至拆除均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或负担。历经漫长岁月的历史文化积淀,傣族传统民居已成为西双版纳地域文化风情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直到80年代末,西双版纳大规模的橡胶种植破坏了当地的森林资源。为了摆脱对就地取材的天然建筑材料的制约,傣族群众开始不断地进行新民居的探索和建设实践。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发展,加之现代材料的不断变更与创新,西双版纳地区逐渐汉化,傣族民居慢慢出现了砖混结构的建筑。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傣族民居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住宅建筑体系大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傣族民居建设也开始尝试着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现代结构形式。由于新民居的建设被附着了诸多现代元素,虽然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却使得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变得满目疮痍,村寨的独特传统风貌逐渐消亡,傣族的一些民间习俗也正加速消逝,不禁令人惋叹。

2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的探索近年来有人对整体预应力装配式(IMS)结构的傣族民居进行过探索研究。柱和楼板是IMS体系的两种基本构件,其基本原理是用后张拉法将楼板和柱连接起来,在板和柱之间形成预应力摩擦节点,楼板的垂直荷载靠四角摩擦力传给柱子;这种IMS体系具有便于工厂化生产,抗震性能良好,建筑空间分割较灵活等优点[4]。这种结构形式除了保持了传统竹楼屋顶歇山式的风格特点,其他的部分如墙体、地面和屋顶等均采用的是现代建筑材料,同样地使傣族民居变异汉化,失去了傣族传统建筑的韵味。

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5]。傣家传统民居不仅是傣族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同时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因而应该高度重视对它的有效保护。现在全州施行封山育林,继续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楼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了[6]。

如何在现代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是今后我们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这不仅关系到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对外形象,而且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进而能够不断增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

在以上所述的种种制约因素和诸多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傣族民居形式———钢-木塑复合结构建筑。钢-木塑结构建筑针对钢和木塑材料性能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叠加或连接在一起形成承载体系,钢与木塑共同作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抵抗机构的空间实体,组合成为新的结构体系[7]。可以选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的《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方案精选》的某一个具体户型的结构平面图(如图1),进行装配式钢-木塑结构设计研究。

在设计研究中沿用歇山式的傣族特色屋顶,运用新型木塑材料,同时与现代装配式的施工技术相结合,不仅节省施工场地,建造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结构抗震性能好,而且保持了傣族传统民居的干栏式建筑形式与朴素的木质外观。钢-木塑结构研究中所采用的木塑材料与传统木材不同,它是利用西双版纳特有的橡胶木锯末和橡胶籽壳资源,经改性预处理后与回收塑料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由于橡胶木锯末中含有2%左右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天然橡胶,使得这种木塑不仅具有普通木塑材料的优点,还有更高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刚性承载力。

木塑复合材料可调整性强,通过加入不同的助剂,热塑性树脂可以发生聚合、发泡、固纯、改性等变化,从而改变木塑材料的密度、强度、抗老化、防静电、阻燃等性能[8]。木塑材料具有高环保性和高防火性,并且节能性好,又能够防潮防蛀。

根据傣族传统的民居形式,利用钢结构自重轻、强度大、工业化水平高等优势,选用方钢、方管、H型钢等材料,工厂里定制后现场吊装,像搭积木一样修房子,这种建筑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钢结构的骨架形成后,外包木塑材料,包括装修的吊顶、门窗、栏杆、楼梯等均用木塑材料,钢-木塑结构在充分利用钢材诸多优势的同时,保留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传统木构的历史文化传统,以木质建筑的外观给人们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

将这种新型结构形式运用在傣族民居建设中,顺应绿色建筑的倡导和可持续发展的国策。采用西双版纳的廉价资源经过加工而成的新型木塑材料,研究并推广建设傣族新民居,不仅可以开辟工业利用农业废弃物的新途径,而且有利于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在注重节能与环境保护的同时,又不失傣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3结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双版纳勐阿镇的曼迈村已经率先建造了几座示范性的钢-木塑结构的傣族新民居(如图2),希望通过本文的初步探讨,推动钢-木塑结构傣族新民居的推广建设进程,在改善傣族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真正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进而可以为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院[1]王晓斌援少数民族村寨建筑形态与营建工艺特色的探析[J]援华中建筑,2013.01援[2]田雪红.傣家民居:快绿怡红隐竹楼[J].国土资源,2007(04).[3]高芸援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M]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1.[4]胡海洪援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更新设计浅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2).[5]赵世林.云南少教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援[6]朱良文援走实验之路探竹楼更新[J]援新建筑,2000(2):12-15.[7]耿志莹.现代钢木建筑的创新性表现———基于结构构思的建筑设计[C].2006.[8]林铭,谢拥群,饶久平援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援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3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