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激励机制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新时期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激励机制思考

钟丹谊

广州市从化区博物馆广东广州510900

摘要:新时期以来,博物馆发展志愿者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对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展开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博物馆志愿者的发展历史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素质及其服务意识的日益提高,促进了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在新时期,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发展志愿者工作,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需求。基于此,本文对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展开了思考。

一、志愿者与博物馆志愿者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博物馆志愿者,泛指所有义务为博物管服务的个人或群体。这些个人和群体通常不以追求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根据博物馆的岗位需要和志愿者个人的意愿和专场,自愿参加博物馆的一项或几项工作,为到博物馆观众提供讲解、引导、翻译等服务,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的个体或群体。博物馆志愿者在西方一般称为博物馆之友,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那时,志愿者还是利用博物馆把科学、历史和艺术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学术性团体的成员。后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基础的扩大,博物馆志愿者越来越趋于大众化。20世纪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扩展,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更加成了办好博物馆的重要条件,博物馆志愿者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各国博物馆的普遍重视。

博物馆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学生、退休干部和社会有志之士组成,他们来自社会,可以说是“不拿工资”的员工。能够为博物馆提供的服务包罗万象,不仅可以弥补博物馆专职人员的不足,还可以节省馆内开支。这些博物馆志愿者大多素质较高,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与参观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很好地实现博物馆教育和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博物馆志愿者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博物馆的管理理念和开放意识,也反映了博物馆的效益和品质.

二、我国博物馆志愿者的历史发展及存在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和环境发展的标志。它的门类日益丰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国内一些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的讲解员几乎全是志愿者,除此之外,志愿者的工作还涵盖各个方面,如服务、疏导、信息中心、摄影等。目前十几年过去了,国内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已经逐渐趋于正规化、制度化,社会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博物馆采用志愿者辅助日常工作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社会对博物馆志愿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博物馆种类繁多,志愿者工作形式多有区别,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比如奖惩、考核、评级等内容上没有规范的制度保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者在社会中的推广。特别是没有先进、有效的激励机制,博物馆志愿者很难在工作中完全融人到博物馆的管理中去,也很难在长期的工作之后进入到博物馆的体系内成为正式员工。所以,尽管相比于上世纪,博物馆职员发展势头已经趋于制度化和明朗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三、新时期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在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志愿者的服务源于奉献和爱心,但是平心而论,“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髙就能长久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者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的运转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快乐,获得回报。志愿者提供服务,即使效果再好,如果得不到来自管理者的回应,很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没有成就感或自己的努力未得到认可,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志愿者的流失。

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希望获得自身利益,当然这种利益不是经济上的物质利益,而是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得到的来自自我、博物馆和社会的认可和激励。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去满足志愿者所需要的认可和激励。只有让志愿者得到激励,志愿者服务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同时志愿者也应该得到社会的表彰,这样一方面可以弘扬志愿服务事业,吸引更多的人加人博物馆志愿者的行列;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到尊重、得到理解,产生长期投身志愿事业的意愿。

目前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来自两方面: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

外在激励是指外界,包括博物馆、社会大众给予志愿者的激励。这方面许多博物馆都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赋予志愿者某种荣誉的激励机制。比如志愿者服务达到一定时间,可以授予“志愿者荣誉馆员”的称号,每年评比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些都属于此类型的激励机制。博物馆给予志愿者的精神、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不过这种激励的覆盖面较窄,只有少部分表现比较突出的志愿者才能够得到,大部分志愿者比较难得到;另一种是回馈志愿者某些“特权”的激励机制。比如“志愿者可以免费使用博物馆的一些资源:图书、文物资料等”、“免费参观博物馆举办的临展、特展”。这种激励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泛,所有志愿者都可以享受到。

内在激励即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是指志愿者参与服务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志愿者都具有爱心和热情,但又不仅仅是因为爱心才从事志愿服务,而是包含复杂多样的动机。那么,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自我激励机制。这些内在激励大致有:

1.自我价值激励

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从而影响自我评价的改变。有些企事业单位人士,在职业工作中处于较低的岗位,受到日益激励的职业竞争刺激,自我表现评价越来越低,缺乏人生的信心。参与博物馆志愿组织,他们发现每一个都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并且首当其冲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因此,志愿者在职业之外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调整人生的价值取向。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一些博物馆,对于过去的“问题青少年”、“边缘青少年”,改变教育和服务方式。以前,采用“帮教服务”的模式,明显体现教育者是一方,问题青少年是另一方,产生抵触情绪。开展博物馆志愿服务之后,志愿机构成立“成长青少年”服务队,吸引边缘青少年参与活动。这样,边缘青少年具有双重身份。既通过活动接受教育,但有较好表现的则成为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时候更好地改变自我。原来,边缘青少年被居民“看不起”,自己也认为人生没有价值。如今,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为居民提供帮助,既改变居民的看法,也提高自己的新认识,愿意朝好的方面转化。人都是有价值的,都需要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机会让志愿者重新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激励他们参与服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2.自我提升激励

我们的调查发现,志愿者在参与志愿组织、为博物馆提供服务之前,大多数没有想到志愿服务对人的素质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员,在回忆服务过程是就特别强调自我提升的意义。因为,博物馆志愿服务是提供志愿者在职业岗位之外的交往与实践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服务,提高交际能力、提高应对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非正式团体领袖能力等。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志愿者,从初期参与博物馆服务的实际操作,到参与策划、组织志愿活动,再到对新志愿者进行指导、培训。不知不觉之中,他们自己成为具有领袖才能的资深志愿者。那么,能够将这些新培养的素质应用到职业生活中,志愿者的职业生涯发生变化,越来越成功除此而外,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个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素质的有效途径。

3.自我快乐激励

志愿者的自我快乐激励机制,是指学会在博物馆服务中寻找快乐,或者善于将忧愁情绪转化,获得快乐的体验。我们调査中发现,只有快乐的志愿者才能够长期坚持进行博物馆服务工作,因为他们不仅有付出,也感到有许多收获,善于为付出与收获而快乐。从人的本性来看,“哪怕人们采取的行动不是那么气量狭窄,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基础仍然是自我利益”。“即使人们怀着利他主义的动机,个人利益以及个人愿望的达成,都有可能支配其投身的领域。我们的工作就是理解其动机,并帮助他们寻找一种表达的方式。”虽然,责任、事业心、热情、慈善心等对志愿者领袖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普通志愿者特别是青少年志愿者,在热情、激动过后就需要快乐激励机制。许多志愿者善于将博物馆服务中遇到的各种因素都转化为充实人生、调剂人生的快乐因素。特别是他们学会将遇到的困难及遇见的负面因素自我消化、过滤,寻找快乐的因素影响自己和他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志愿者是博物馆实现其公共教育职能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志愿者的管理水平,使得志愿者充分发挥其效益是当前博物馆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需要合理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志愿者管理水平,促进博物馆的科学、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小萍,周瑾璇.博物院志愿者管理工作初探——四川博物院工作实践[J].博物院,2017(04):110-115.

[2]吕海弟.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5):114-115.

[3]陈敏,李喆.博物馆志愿者自主管理机制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4(0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