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护理中的个性化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儿科患者护理中的个性化护理研究

温红秀

福建省三明市皮肤病医院宁化分院365400

【摘要】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科患者护理中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提升护理手段和护理结果,促进患儿治愈率的提升,使患儿和患儿家长能够更加认可医院的个性化护理工作,提升满意度和信任度。希望此次研究能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儿科患者护理;个性化护理;研究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如今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逐渐提升,要求医院和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工作提高重视程度,促进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儿科疾病护理,考虑到患儿的年龄较小、以及患病情况较为复杂的特点,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还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从而来解决传统护理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确保儿科疾病能够有效治愈。

一、个性化护理

对于个性化护理服务来讲,某医院护理部主任曾经说过,如果站在营销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将市场进一步微型化处理,可以说是将患者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对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做到充分掌握,传统的忽视思想和护理方式实现还变,由“自己怎么照顾护理”向“患者需求什么就如何护理”进行转变。

1.1与患者缔盟掌握患者动态需求

如果想要确保自身的护理和服务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关心,还需要医护人员首先明确患者的需求和本性。所以,运用各种方式与患者缔盟,同患者构建良好的关系,快速明确患者动态需求。

1.2实施感动服务满足患者隐含需求

结合冰山理论,可以了解到人们只会表达出10%的需求,而另外部分需求属于隐性需求,所以,为了保证患者满意,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剩下的隐喻需求。

二、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

2.1针对入院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在刚入院时,由于患者家长自身具有比较紧张和焦急的心理状态,并且对于医护人员无法做到深刻认同和肯定,不仅需要孩子能够尽快治疗好,同时又对医护人员不够信任,怀疑其能力水平。此时,护士不需要同患者家长进行过多的语言交流,只需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医护能力、医院水平,从而来提升家长对医院的信心和信任,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入院一天内。在此过程中,针对儿科患者的一些治疗已经逐步开展,家长情绪也逐渐平缓和稳定,此时护士可以与家长进行一些交流,对父母展开一些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对疾病知识等相关内容做到基本了解,同时介绍一些现阶段的治疗方案、服药剂量、用法、时间、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等,一方面提升家长信心,另一方面希望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为常发性传染病,很多病毒均能够导致幼儿出现手足口病,其属于四季均发病,尤其是夏季更容易诱发,5岁以下幼儿更容易出现。在患儿的咽部、疱疹以及唾液等地方,常会寄存引起该疾病的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患儿的咳嗽、说话等行为,也可以通过患儿的餐具、生活用品进行间接传播。多数患儿属于突发性,主要表现出发热,同时伴有头疼、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疱疹等情况。因此,护士在采取个性化护理时,可以从下面几点内容着重展开:第一、生命体征的严格监测:在患儿发病时,需严格监测各生命体特征,必须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体温及脉搏、血压等情况,如果发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患儿的发热情况,还可以通过冰敷等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处理。第二、皮肤及口腔护理:患儿自身的清洁对手足口病的发展较为重要。因此,需要随时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干燥,以防止细菌感染。第三、饮食护理和心理疏导:手足口病患儿宜适用一些高维生素、高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对于部分有厌食的患儿也需要注意有效补液。此外,考虑到患儿年纪较小,需要护士及时进行表扬,从而来缓解患儿情绪,愉快主动配合治疗。

此外,还需要家长了解一些住院期间的饮食指导、注意事项等等内容。针对家长对于孩子病情的讲述,还需要护士能够仔细倾听,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患儿的信息,满足家长的需求,最终一一落实。入院一天之后到出院前。此阶段主要是治疗疾病阶段,家长的重点落在疾病的转归方面。如果患儿出现疾病好转状况,忽视需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如果病情迁延反复,也需要同家长进行耐心交谈,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护士在催款过程中,能够保持微笑和平和,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采取有效的沟通方法,以此达到催款的目的。出院指导。构建电话回访的制度,同时为家长提供医生和护士的电话,告诉家长如果患儿有不适症状,及时进行联系。此外,医院可以在一周之后电话回访患者家长,让其感受到温暖。

2.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

不同年龄的患儿具有差异性的心理表现和需求,所以,需要护士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对于0-6个月婴儿来讲,在出生之后,婴儿对于依赖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强烈,在护理过程中,可以让父母在婴儿的视线范围以内,来抚慰婴儿的哭闹情绪,可以给婴儿安抚奶嘴,也可以轻柔的抚摸等等。如果操作会带来一些疼痛,还可以适当注入镇痛剂,从而来缓解婴儿的疼痛感,在操作之后,抚摸搂抱婴儿进行安抚。对于6个月-2周岁婴儿来讲,此此阶段出现的哭闹和反抗,在进行疼痛性操作时,尽可能的不在床边进行。在具体操作阶段,需要护士能够及时安抚婴儿的情绪,操作结束之后给与患儿一定的鼓励和表扬,使患儿能够配合后期治疗。对于2-5周岁的儿童来讲,也属于学龄前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方式做些事情,如果对其表现进行认可,有利于获取孩子的信任感。所以在护理操作时,可以让父母进行陪伴,同时运用语言告诉患儿的治疗目的,从而使患儿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于5周岁以上的患儿来讲,此阶段的患儿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肯定,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可以安排几个同类型患儿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相互比较,相互鼓励,从而配合治疗行为。

2.3营造病房温馨气氛

首先是病区布置。美好的环境能够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让患儿放松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病区可以用粉色或者绿的的墙壁;在病房走廊中,可以粘贴一些卡通画或者儿童画,也可以是儿童喜欢的小动物形象。保证病房温度适中,同时放置一些玩具,让患儿感受到足够的安全、信任和温馨。病区环境越温馨,越能够放松患儿对于陌生环境的害怕感,同时也有利于家长缓解情绪。其次是温情服务。护士在面对患儿时,可以扮演姐姐、母亲或者是朋友的角色,开展亲情式的护理。在工作过程中,护士需要保持和蔼的微笑,主动热情与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消除患儿的抵抗行为,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2.4健康教育

患儿入院之后,护士需要第一时间同患儿、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开展健康教育,同时让家长了解到位患儿制定的健康教育日程。可以通过宣传手册、板报,或者是采取学习讲座座谈的方式,使患儿家长能够进一步了解到防病治病内容、体育锻炼、饮食要求、以及用药指导等内容,从而来消除患儿家长的焦急和疑虑,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从而来指导患儿配合治疗。对于即将出院的患儿,需要对跟踪调查工作提高重视,定期进行电话访问,了解患儿的病情,从而避免患儿在出院后再次出现病发情况。

2.5心理护理

考虑到患儿年纪较小,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低。护士在照顾患儿时,必须做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轻柔的抚摸幼儿,消除患儿的害怕感和烦躁感。如果患儿年龄较大,护士可以多多进行语言上的鼓励和表扬,在治疗获取进步时,可以给一些小礼物等等,使幼儿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对于洗脸、换衣服等患儿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可以让患儿自己动手来做,同时给与表扬和肯定。此外,可以要求家长来配合护士的一些工作内容,让家长多与患儿进行交流,从而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消除烦躁情绪。护士不能刺激患儿,努力树立良好的医护人员形象。

总结:儿科疾病种类非常多,比如说手足口病、小儿梅毒、水痘、肺炎、感冒等等,很多因素都能够引发上述疾病,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而通过采取个性化护理方式,使医护人员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患儿开展温馨化的服务,使患儿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提升治愈率。所以,在对儿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临床医护人员如果能够采取个性化护理,必须会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家长和患儿的满意度和认可感,避免疾病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林艳贞.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今日健康,2014(2):125-125.

[2]章慧.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医学与社会,2015(B05):116-116.

[3]赵金霞.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4):146-146.

[4]王晶.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母婴世界,2015,(18):76-76.

[5]陈梅.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