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偶然音乐《4′3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浅释偶然音乐《4′33〞》

卢仁惠谈菁

卢仁惠谈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江苏常州213105)

摘要:音乐作品《4′33〞》以零音符作为作品的载体、以无声的表演现场传达作品创作理念。在整个人类音乐文化中仅唯一部奇特怪作,意味着偶然音乐的诞生与终结。

关键词:《4′33〞》;偶然音乐;背景;创作手法;思想与特征等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69-01

偶然音乐《4′33〞》是美国作曲家,先锋派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作品。东西方音乐界人士对其看法褒贬不一,引起很多争议。一切事物的产生皆具前因后果,那么作为《4′33〞》的无声音乐的出现也不例外。《4′33〞》的产生背景是什么;《4′33〞》的创作手法是什么;思想是什么;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又是什么。本作主要围绕以上几个问题作一尝析,目的是让所有研究《4′33〞》的音乐学者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冷静地去面对这种奇怪音乐的出现。

1《4′33〞》产生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背景,她的源头在哪里,她是在何种状况下产生的等等。那《4′33〞》的出现也离不开创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4′33〞》创作的社会背景。约翰·凯奇是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二战的爆发,给整个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演变。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也很矛盾,人们心理的复杂、扭曲也是必然的。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产生是自然的。音乐大师勋伯格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后期的作品大多是十二音音乐的出现,从内容到形式表现的是荒诞。凯奇是勋伯格的学生,他多多少少从老师的创作理念中受到了一些影响。

《4′33〞》创作的文化背景。约翰·凯奇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对世界文化是尊重的、博学的。他与美国现代画家、艺术家密切交往。40年代末,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了东方哲学和佛教禅学。50年代,学习中国《易经》。这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和学习,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即从此采用偶然手法进行创作。《4′33〞》也随之而诞生。

2《4′33〞》的创作手法与思想

本作品采用无声的创作手法,以零音符作为作品的载体、以无声的表演现场传达作品创作理念。笔者对作品的创作内容与形式无可诠释,但作品本身及思想主题的诞生却又耐人寻味。

作者的思想和名言是: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作曲家所应做的是通过作品使听众更加了解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加适应他周围的人与事,而不是按自己的愿望和习惯来塑造世界。二战的爆发带给人的是什么?人权,生命,和谐的社会遭到摧残,弱小的群体对战争的爆发无能为力。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已经失去了愿望。人们的心理发生恐惧、扭曲,为了解脱自己,唯独音乐能给予人心灵的净化。这种音乐的出现可能是荒诞的或者是无奈的,《4′33〞》也许如此。

战争的爆发加上作者对东方哲学和佛教禅学的学习,作者是否明白了一些什么做人的道理。他只能通过作品让更多的听众了解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复杂的世界让他处于无奈,唯独音乐艺术可以随心所欲。《4′33〞》作为仅有一次表演的作品,她的沉默告诉人们,世界如此复杂,我们每个人必须保持冷静,我们每个人必须积极思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安宁与和平……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凯奇的创作心理:作者的创作心理是很复杂、很矛盾的,这是大的社会背景和他所接触的文化影响着他的心理机制。正由于心理机制处于相当复杂矛盾的情况下,需要一个东西去缓和他的心理压力,这个东西就是保持沉默的、安静的《4′33〞》。作者把创作动机隐藏在无声之中,这给我们欣赏者留下了一个无尽的想像空间。

3《4′33〞》的创作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约翰·凯奇的《4′33〞》,东西方的大多学者觉得不可思议。这种偶然音乐具不具音乐意义,笔者认为有待商榷。音乐的组成包括有声和无声,该作品的创作特点是采取全无声状态来表达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二战中成就的先锋派音乐的中心人物;采用偶然方法进行作曲。1952年他创作《4′33〞》,他认为大厅里在4分33秒时间里可能发生的一切音响就是这首作品的内容,而演奏者则保持无声。

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故意对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不加控制,创作的过程也是表演的过程。创作和演奏中的偶然手法的运用并不是作曲家预先进行构想的,而是纯偶然的、即兴的创作和表演。创作和表演是客观存在的活动,那创作和表演的理念也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这个理念是精神的,不是具体的罢了。

总之,该作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诞生了一刹那。这一奇特的音乐迹象成为西方音乐文化发展中令人难以思议的话题。当时这也许是一种音乐流派的必然产物,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当下世界人民正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文明社会之中,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追求永无止境。《4′33〞》的短暂出现对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