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减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浅谈针灸减肥

仲诚

仲诚(山东省潍坊卫生学校261041)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148-03

【摘要】2009年6月,百胜餐饮集团发布了《中国肯德基饮食健康政策白皮书》。据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22.8%,估计人数达到了2亿人,而大城市成人超重率则为30%。在全国超重成人中,大约有6000万人处于肥胖状态,肥胖率为7.1%。其中,大城市成人的肥胖率则高达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这个数字与1992年的调查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肥胖已成为百病之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本文从肥胖的诊断、病因、治疗等方面论述了针灸减肥的优势。

【关键词】肥胖症针灸治疗

1肥胖症的现状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称为“obesity”),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病。机体内热量的摄入量高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体态臃肿,实际测量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百分之二十以上,并且脂肪百分比(F%)超过30%者称为肥胖。当前肥胖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成为新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不能否认的是,肥胖已经称为一些疾病,并且一直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肥胖发病率大幅上升,特别是儿童肥胖症上升幅度令人担忧。医学研究证实,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另外,肥胖对就业也会有很大影响,在当前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中,个人形象也成了很多企业要求的重要内容,就业前的面试关,肥胖者很难顺利通过。即使有不错的学历,身体不健康,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也是废人一个吗?如何防治肥胖的发生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医学界对肥胖病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机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2.1根据体重指数(BMI)分级: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分类体重指数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18、5—23、9平均水平

超重24—27、9增高

一度肥胖28—29、9中等

二度肥胖30—39、9严重

三度肥胖>40极为严重

2.2其他测量方法

2.2.1身高折算法:曾经比较流行的减肥标准,是将身高(cm)减去105作为标准体重(kg),超过标准体重20%,即属肥胖。但是不少专家指出,肥胖是脂肪问题,而非体重问题,所以根据体重来考虑是否减肥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有些人体格粗壮,体重较重,但并不是肥胖,而是因为他们的肌肉比较发达的缘故。这大多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平时劳动强度较大、遗传因素或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有关。

2.2.2胸腰指数法:用皮尺量胸围(乳头上2cm圆周),量腰围(肚脐圆周),然后用胸围减腰围得出胸腰指数。如果胸围腰围指数在5cm以内为重度肥胖,10cm以内为中等肥胖,15cm以内为轻度肥胖,如出现上小下大的负数则为超级肥胖。看胸围腰围指数必须结合体重,比如有些瘦人呈电线杆状,上下一般细,他们的胸腰围指数也不大,这种情况当然就不能视为肥胖了。

3病因和发病机制

3.1祖国医学的认识:

3.1.1先天禀赋失常。

3.1.2嗜食高粱厚味,饮食超量。

3.1.3嗜卧久坐,使脂肪充于肌肤。

3.1.4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又外感湿邪,致痰湿之邪蓄积体内而至肥胖。

3.2现代医学研究:

3.2.1遗传:可影响个体脂肪分布类型、基础代谢率、食物热效应、运动的热效应。

3.2.2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热量

3.2.3行为因素:运动不足、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

4临床表现

4.1原发性肥胖:无明显病因表现。根据体重(或体重指数)、体征,除外肌肉发达、水肿所致的体重增加,并有脂肪堆积的证据。注意常伴有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

4.2继发性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各有特点,可进行相关内分泌激素测定。

5针灸治疗

5.1目前减肥常用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食欲抑制剂、轻泻剂、镇静剂、脂溶素等)、吸脂术、行为疗法、气功疗法。

5.2针灸减肥原则:针灸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个性化、综合化。

5.3针灸处方:

5.3.1主穴:脐周8穴+辨证取穴

主穴甲组: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外陵—脐下1寸,距脐中2寸,左右各1

天枢—脐中旁开2寸,左右各1

主穴乙组: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大横—脐旁4寸,左右各1

滑肉门—脐上1寸,前正中线上旁开2寸,左右各1

5.3.2辨证取穴:

5.3.2.1脾虚湿阻:肥胖浮肿,乏力懒动,纳差腹满,脉沉细,苔薄腻,多见于中老年肥胖病人。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5.3.2.2胃热湿阻:肥胖,消谷善饥,口渴喜饮,便秘,舌红脉滑数,多见于青少年、产后妇女。加曲池、合谷、上巨墟、内庭。

5.3.2.3肝郁气滞:肥胖胸胁苦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舌暗红,脉沉细,多见于更年期,女多于男。加肝俞、脾俞、足三里、太冲、三阴交。

5.3.2.4脾肾两虚:肥胖,疲乏无力,腰膝酸软,阳痿,阴寒,脉沉细无力,苔薄,舌淡,多见于高龄肥胖或伴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加脾俞、肾俞、三焦俞,酌加灸。

5.3.2.5阴虚内热:肥胖,头晕眼花,头胀头晕,五心烦热,低热,脉弦数,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加关元、太溪。

5.4针刺手法:腹部穴位要求深刺,甲乙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根据病人体质情况酌情不同的补泻手法。针感要强,可加脉冲电,每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根据病人的肥胖程度,一般需1—3个疗程。

5.5针灸减肥的基本法则和用穴规则

5.5.1发汗:合谷、尺泽、大椎、肺俞

5.5.2利尿:中极、关元、气海、水分、水道、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复溜

5.5.3通便:关元、中脘、上脘、下脘、梁门、天枢、合谷、曲池、支沟、足三里、上巨墟、丰隆、内庭

5.5.4祛湿:水分、水道、脾俞、三焦俞、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5.5.5化痰:天突、中脘、肺俞、脾俞、内关、丰隆、足三里

5.6其他针法:

5.6.1耳穴压豆:饥点、口、食道、胃、内分泌

可压一侧耳穴,要求病人每天在饥饿前、食前、睡前按压,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交替,3天更换一次。

5.6.2艾灸:阳池、三焦俞、命门、三阴交,隔姜灸,每天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

5.6.3梅花针:按常规取穴,强刺激。

6临床报道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治疗肥胖病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3218例肥胖病患者1疗程(1个月)治疗有效率87.8%,2疗程(2个月)治疗有效率95%;停止治疗1年后随访,1疗程和2疗程治疗有效率仍分别达到81.4%和90%。该研究还阐明了针灸对肥胖机体的作用,提出了针灸减肥的神经和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还发现,单纯性肥胖病患者不仅存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异常,而且存在许多重要器官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针灸通过对患者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调整,一方面能够抑制患者亢进的食欲,减少进食量,同时抑制患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控制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针灸可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脂动员及脂肪分解,最终实现减肥效应。

7针灸减肥的机理

7.1对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

7.1.1可阻断下丘脑信息,抑制饥饿感。

7.1.2针刺与摄食中枢、饱中枢中葡萄糖受体反应调节有关。

7.1.3针灸减肥与其调整了患者植物神经状态有关。

7.2对内分泌及与代谢的调整作用:

7.2.1提高单纯性肥胖患者基础代谢率。

7.2.2使胰岛素分泌降低,促胃液素分泌增加。

7.2.3使肥胖者对咸味觉变得敏感,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改善水、钠代谢。

7.2.4增强机体对运动的适应力,增强组织氧饱和度,增强垂体激素、甲状腺素的合成。

7.2.5对糖、脂肪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逆转糖、脂肪代谢。

7.3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7.3.1降低胃热性肥胖者血清蛋白酶原(SPG)、胰淀粉酶(B-AM),减少木糖排泄率。

7.3.2通过体表胃电图观察,提示针灸可延迟餐后胃排空,可抑制患者亢进的消化吸收功能。

7.4对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之,针灸疗法能影响肥胖患者亢进的食欲,同时也抑制了亢进的胃肠吸收功能,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并可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脂的动员与分解,最终实现减肥效应。针灸在实现其减肥效应的同时,对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水肿等合并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许多重要器官功能得到改善。而且针灸对患者的异常功能状态呈双向的良性调节,最终使之趋于正常。

8影响针灸减肥的因素

8.1年龄

8.2肥胖程度

8.3饮食和运动

8.4是否有伴随症状

9针灸减肥的误区:急功近利,不反弹

10减肥饮食与运动处方提纲

10.1只进三餐

10.2细嚼慢咽

10.3肉菜果全

10.4禁吃甜食

10.5戒烟少油

10.6轻度节食

10.7防止便秘

10.8体育锻炼

10.9循序渐进

10.10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白耀华.新的肥胖诊断标准[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4):178.

[2]黄成惠.略论俞穴的主治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