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王晶

王晶(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天津300401)

摘要: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对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对策;高等院校

1概述

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旋律。目前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又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关键的一点是千方百计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由此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的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实施人才兴校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打牢人才建设这个根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迎接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赋予的新挑战。

2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他们与其他方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人才首先应是全面发展的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的人就有创造性,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常规人才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层次划分的不同分类。任何一个层次都需要创新人才。

3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高校扩招虽然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迫于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欠账积累的双重压力,高校的发展逐渐不堪重负,学校办学条件日趋紧张。第二,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完善体系。目前,从专业设置看,结构不尽合理,有些高校没有完全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而是依据传统专业和现有师资力量招生。从办学体制看,围绕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举办本科高等教育的能力较弱,民办高等教育薄弱。这些都反映了高校层次、学科、布局建设的薄弱,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第三,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且悬殊较大。国内高校科研经费近年来虽有较大增长,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校科技力量分散,强弱悬殊明显,缺乏优化配置,不能发挥整体作用,导致高校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化,同企业合作的研究尚未形成主流。第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提高。一些不同类型的高校未能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依照本校的自身条件来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导致在发展建设目标问题上,不顾条件地确定高目标,盲目追求上层次、求综合,许多高校培养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鲜明,致使低水平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4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1)重视人才知识、智能与素质的综合培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重视。转变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坚持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人的想象和灵感,使人能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出什么发明,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各方面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将来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打下基础。这些都需要高校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念,剔除那些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过时的因素,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知识、智能、素质的协调发展。

(2)完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包括弹性学制、学分制和互动式教学等内容。尽管高校学生是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才得以迈进大学校门,但是高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依然非常明显。采用统一学制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弹性学制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学分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一份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其出发点是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全面发展,其归宿是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学分制最显著的特点是贯穿于教学进程、教学管理中的开放性、灵活性。学分制确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基础乃是尊重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学分制是把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规律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充分重视发挥个体的特长及潜能,通过个体个性的和谐发展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学分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最基本、最具能力作用的因素,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的人格、学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掌握和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因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创新型人才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模式对教师教学要求来看,教师应具有以下素质:一是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二是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是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能以自身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健康的身心等影响学生。四是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高校应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基础,强化责任、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骨干群体优势强的教师队伍。

结语: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高校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基础教育、家庭环境熏陶、社会用人环境等多种因素。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唯才是举”、“用人唯贤”的用人环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使其充分施展才华,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作氛围,以使其能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丽英.论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2]顾康静.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

[3]江泽民.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

[4]朱军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