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谈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语谈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黄周干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八一实验学校黄周干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语文教育的实践证明,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课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具有很强的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课是语言文字训练课,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这种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能得到心灵的交融,形神的契合,美感的陶冶,艺术的享受。在充满欢悦和情趣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根据我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上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差异巨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而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和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三、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残酷的升学竞争使得高中生承受着他们的心理无法负担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青少年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示定型,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他们倾诉对象往往不是父母或师长,而同龄人与自己情况相似,或许可以倾诉,但倾诉之后可能共同茫然。久之,种种情感易积于内心而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

若说要用作文来表达一般中学生的心里话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确,限于考试作文的需要及他们生活圈子的狭小,难得见到几篇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但是,当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课,给同学写的书信、情书却情真意切,文句通畅。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一个同学由于被老师冤枉,要求写说明书时,他觉得非常气愤,以至于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颇有酣畅淋漓之势。这就可以启示我们:一般的中学学生也不是完全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我们的作文题使他们无话可说。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世界充满爱>公开课中,为了这次公开课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这一理念,我按五个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够更好地领悟本次活动的目的,我提前两周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母亲的相关资料.

2.准备一张与母亲的合影.

3.准备一篇最打动你的有关母爱的文章,并谈感受.

4.请母亲为自己写一封短信.

5.为母亲准备一样礼物.

这样,使他们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因此,他们能谈得出,谈得生动感人,他们的语言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不少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的情绪也感染了我,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们.这堂课,由母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无形中渗透了良好的心理教育,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

五、重视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叶圣陶先生批评为“少慢差费”,这说明单靠增加课时或只靠课内的几节语文课,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学到知识的手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发展语文能力,必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经常让学生自主举办各种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

1.辩论会。

学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托尔斯泰幸与不幸,并且当堂展开小组辩论,有同学认为他是不幸的:“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而大多生同学坚持认为他是幸运的:他一生著作颇丰,并且还赢得了那么多平民大众的拥戴和尊敬,所以他应该感到幸福.从讨论中更深地理解了托翁高尚的精神追求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师生共同写日记。

师生共同写日记,可以使师生共同敞开心扉,互相交流思想,逐渐弥合师生间的鸿沟。老师可以随时将班级工作的动机和主导思想授意给学生,因而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启发学生向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学生的和把班级的现实状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反映到老师面前,是师生共同记日记的又一长处。这样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信息,对有关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使班级一直处在最佳状态。通过学生的日记,可以鉴别出自己工作上的误差,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六、使用恰当的奖励与惩罚手段

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学说,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辅助方法。奖励起正面强化作用,一般的方式有:称许和赞许。老师说“好”、“对”,点头或微笑表示承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好的、正确的——表扬。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对学生正确的行为做较高的评价——奖赏。采取这样的阳光教育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

教育实践和心理实验证明,正面刺激的优点很多。奖励是积极性的,建设性的,它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一面,起到发扬优点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不断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所以,在批评性格比较软弱的学生时,教师要保护其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无意中使他们感到自责又留有改错机会,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我们不妨给批评包装,坏话好说,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更高层次的积极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孩子毕竟只是孩子,犯些小错误,有些小毛病,也是在所难免。有时候他们心理很清楚这样做是不对的,可就是情不自禁会犯错。这时老师只需稍加暗示,点拨醒悟,大可不必大张旗鼓的批评责备。有时,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拍拍他的肩膀都是很有效的。当然,这种批评是在学生“己有所悟”的前提下,经过暗示批评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并不是教师睁只眼闭只眼的那种不负责任的撒手不管,而是教师精心的一招,虽不动声色却能触及学生心灵的一味良药。

看来,批评也可以是绿色的,可以是甜甜的,如春风化雨、细雨润物,虽悄无声息,却深入学生的心田,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体味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它正架起一条联系师生心灵的彩虹,使孩子愉悦、主动地根据老师的暗示,向老师的期望目标靠拢。

良药未必非得苦口,忠言也不是非得逆耳。如果我们多讲究一点批评的艺术,给苦口的良药包上糖衣,将逆耳的良言说的更有艺术,更顺耳。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深入人心。学生在与教师心与心的感应中,醒悟了。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有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师生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总之,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即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教会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更不可只满足语文成绩的提高上。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学生就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会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形成在班集体合作之下的良性竞争,这样教师不光教好了语文,而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添加了催化剂,让学生终身受益,真正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