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作业快乐童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快乐作业快乐童年

周琼英

周琼英

(桂林市东江小学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作业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凸显,作业完成的质量是课堂效果的体现。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快乐地吸收知识。

【关键词】作业设计;实践性;个性化;开放性;弹性

Happyhappychildhoodjobs

ZhouQiongying

【Abstract】Teachingactivitiesofteachersandstudentsbilateralactivities,thejobisaprominentteachers'work,thequalityofclassroomjobiscompletemanifestationoftheeffect.Notallowstudentstopassivelyabsorbknowledge,repeatedpractice,andstrengthentheprocessofstorage,butallowstudentstoactivelyparticipatewithapositiveattitude,happytoabsorbknowledge.

【Keywords】Jobdesign;Practical;Personalized;Openness;Elasticity

“轻负优质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如何做到既精简繁冗的题海作业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又能高效地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项落在教育一线工作者身上的艰巨任务。要以学生为中心,达到轻负与高质双赢的目的,必然要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这么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就会真正理解了。众所周知,数学作业作为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必不可少,但如何将普遍枯燥乏味的数学作业设计出一些新鲜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异彩纷呈,是数学教师必要的尝试和探索。笔者认为,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作业的有效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同时兼顾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听到就感兴趣,看到想试一试,并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中快乐作业,并体会作业的快乐。具体说来,需做到“四减少四增加”。

1.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增加实践型探究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味与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与主动者,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掌握。如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他家去玩。小熊说,他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能帮小兔找到小熊的家吗?”像这类“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就改变了以往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减少统一型作业,增加个性化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个性化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为主的个性化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将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智力活动,使数学学习更加切实有效。

2.1观察作业;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你仔细观察花丛中的蝴蝶、图片中的天安门,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有什么感觉?”(结合“轴对称图形”的掌握稍微分析两句,注意紧扣个性化,并体现教师对个性化的引导)。

2.2调查作业;《数学课程标准》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了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这些有趣而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便促进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3小课题探究作业;如学习“比例尺”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给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家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要这样改?请根据以上内容写一篇探究报告。

3.减少封闭性作业,增加开放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地完成作业。因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为此,笔者精心设计了“作业超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用来巩固新知;B类为基础题,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为发展题,有一定难度,主要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这种“作业超市”的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了“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理念,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成功的体验。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A.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周长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结合上述三个层次作业所需运用的知识,说明其难易程度的递进性)。

4.减少刚性作业,增加弹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便可使其兴趣浓厚。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其个性便能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如在学完认识图形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学过的图形,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图画,学生在剪一剪、涂一涂、拼一拼、贴一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又能在操作中获得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①做一做:用泥巴做一个长方体,用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②涂一涂:在自制的长方体外表涂上不同颜色;③拆一拆,把一些常用的长方体纸盒拆开,标出对应的面。以上作业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体验、理解长方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数学教师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一步加强研究数学作业设计,助推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使学生快乐做作业,快乐学数学,在快乐作业中度过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教研.2010.7.

[2]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