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护理88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护理88例疗效观察

黄丽季新忠

(宁夏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8名,将88名患者均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心理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实验时间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患者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SDS、SAS评分,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心理护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328-02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功能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主,在胃肠道疾病中占40%,其发病率为20%。虽然肠易激综合征不至于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其发病时,胃肠道功能紊乱,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是由于内脏高度敏感、局部炎症、胃肠道动力异常等饮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发病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关影响。因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为采取临床治疗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保障。本次研究选取88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8名,将88名患者均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心理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40.16±2.16)岁,患者男女比例为21:23。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为(40.14±2.27)岁,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6。88名患者被临床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入院宣教: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对肠易激综合征知识缺乏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科室开展相关知识讲座,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参与,多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知识。护理人员可在病房走廊及宣传栏张贴疾病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在走廊活动期间可以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了解[1]。必要时,护理人员可以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印发成小手册,给每位患者发放一份。在对疾病进行基础的宣教后,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并对患者的的问题详细的回复[2]。(2)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对每位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进行记录。再针对不同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护理人员应增加对患者的巡视次数,增加与患者的聊天次数。在与患者聊天的时候,护理人员应注意要以柔和的态度,要细心耐心的捕捉患者的负性情绪的缘由。若患者想要主动倾述,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倾听患者的述说,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3]。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肢体活动,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紧抓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防御风格,从而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矫正错误认知,解除患者的烦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期望及认知,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让患者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关爱,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3)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让患者有心理准备。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心身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易产生焦虑、恐惧及担忧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产生,对患者胃肠生理、疾病行为及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的心身调整,充分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应激、情绪及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让患者以最佳的状态面对疾病,改善自身的异常心理及行为,促进疾病的预后。(4)加强对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的负性情绪的产生,与患者家属密切相关[4]。护理人员应避开患者与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家属的心理状况。多数患者家属常为医疗费用与社会关系、工作时间冲突等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经常劝导家属,告知家属的支持能给予患者温暖,促进患者的痊愈。让患者尽可能的多多陪伴患者,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疾病的痊愈[5]。

1.3观察指标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护理人员将SDS、SAS评分表与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发放至患者,SDS、SAS评分越低,患者的负性情绪越低;护理满意度评分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在患者即将出院时,将评分表收回并对100名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出来的数据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通过统一的分析,用卡方检验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44名观察组的患者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因遭受疾病与心理负担的双重折磨,多数患者的情绪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的负性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复杂且病程长,对其治愈有很大的干预。心理护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面对治疗。若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尽可能的转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让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从而促进疾病的痊愈。

综上所述,在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SDS、SAS评分,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利芬.浅谈心理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影响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1):128-128.

[2]王珍香,陈叶青,周国华.护理干预配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效果[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3):611-613.

[3]姚娜,魏静茹,张洁.心理护理对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调查及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2):1299-1301.

[4]柱广梅,何晓荣,赵杨秋.加强心理护理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4,6(2):160-162.

[5]姜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用培菲康、得舒特联合心理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