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夏秋燕

夏秋燕(江西九江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西九江332000)

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有的将会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具有主要的意义。

1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患者因素

1.1.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不直,能见的血管少,而且有的家长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天性好动,肢体难于固定,一旦发生输液外渗难以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往往小儿外渗多于成人,小儿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2老年人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行为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疼痛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生理功能减退也增加外渗的可能。

1.1.3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4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些药物称为外渗的高危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血管硬化。(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上腔静脉综合征,由于上腔静脉压力高,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晚夜班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用力推注药物,使使用微量泵及输液泵;(7)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2输液外渗的机制

输液外渗的机制如下:(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外渗的预防

5.1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长陪伴的教会家长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作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致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小儿一般按1~2滴/(kg.min)速度输入,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用留置针开辟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小时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做好患者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管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5.6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于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6预防外渗的对策

6.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碘伏、95%酒精、50%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6.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0.5%的碘伏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的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6.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2]王薇,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