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降水雷暴特征分析

/ 2

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降水雷暴特征分析

张琪

三门峡市气象局

引言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三门峡降水天气较多,几乎每年均会发生暴雨、雷电灾害,给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为了及时掌握三门峡地区降水雷暴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防灾减灾,最大程度的降低暴雨、雷电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三门峡地区近三十年来的降水、雷暴天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掌握该地区暴雨、雷电气候特征,以期为当地开展暴雨、雷暴预警预报及暴雨灾害防御提供重要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研究资料为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四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三门峡、卢氏、灵宝、渑池)地面观测资料,规定日降雨量≥50mm为1个暴雨日;本文主要采取气候倾向率等梳理统计方法对三门峡地区降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1.1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1981-2010年三门峡降水数据资料可知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不但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突变性。通过分析三门峡地区四个站点三门峡站、卢氏站、灵宝站、渑池站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可知,三门峡地区四个站点的年降水量整体上均呈减少趋势,但是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其中,三门峡站近三十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48.168mm/10a;卢氏站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16.464mm/10a;灵宝站的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15.264mm;渑池站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24.1mm/10a。在这四个测站中,只有三门峡站气候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他三站均达到了显著性检验水平。近三十年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为三门峡站,其次为渑池站,卢氏站减少幅度要大于灵宝站。

2.1.2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由三门峡地区各站点降水年代际分布图分析可知,1981-2010年间三门峡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年代为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最少的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20世纪80年代。

2.1.3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降水量也有所差异。三门峡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出现于7~9月,该时间段三门峡地区降水量占年总体的63.6%。一年之中,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出现于7月份,该月占年总降水量的20.3%。从降水量季节分布情况来看,三门峡地区降水量最多的为夏季,占全年的55.6%,秋季、春季次之,分别占年总降水量的23.3%、17.6%,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为冬季,仅为年总降水量的3.5%。

2.2暴雨出现的日数及频率

通过对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暴雨日数及出现频率资料进行统计可知,三门峡地区暴雨日数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82年,四个站点均有出现。在四个测站中,三门峡站出现暴雨日数频率较高的年份为1982年与1989年,分别出现4次与3次,出现频率分别是13.3%与1.00%;渑池出现暴雨日数较高的年份分别为1982年与2003年,分别出现暴雨4次与3次,出现频率分别为13.3%与10.0%;灵宝出现暴雨日数频率较高的年份为1982年,出现频率为6.67%;卢氏出现暴雨频率较高的年份为2010年,出现了3次,出现频率为10.0%。

2.3雷暴特征分析

三门峡地区暴雨出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雷电活动,由于存在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云中正负电荷在放电的过程中便会产生雷暴。通过对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知,三门峡地区雷暴出现比较频繁的月份为6~8月,占雷暴总体的62.2%。暴雨次数出现最多的为7月份,这同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保持一致。而三门峡地区雷暴日数在5月份为25d,7月份为17d,5月份雷暴日数明显对于7月份,这可能和5月份冷暖空气交汇大气容易形成电荷放电现象具有紧密联系。近三十年来,三门峡地区雷暴日数出现最少的为冬季12月~翌年2月,仅为4.4%,1月与12月在有些年份根本无雷暴发生。由三门峡地区1981-2010年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可知,近三十年来三门峡地区四个站点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三门峡站雷暴日气候倾向率为-1.56d/10a,卢氏站气候倾向率为-0.6d/10a,渑池站气候倾向率为-1.3d/10a,灵宝气候倾向率为-1.0d/10a,三门峡地区各个站点雷暴日数气候倾向率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雷暴属于随机事件,减少趋势并不明显。

3.结论

通过对1981-2010年三门峡地区降水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降水年际变化来看,三门峡地区各个站点近三十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是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三门峡站、卢氏站、灵宝站、渑池站近三十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8.168mm/10a、-16.464mm/10a、-15.264mm、-24.1mm/10a。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为三门峡站,其次为渑池站,卢氏站减少幅度要大于灵宝站。从年代分布特征来看,1981-2010年间,三门峡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年代为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最少的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降水较90年代有所增加。从年内分布特征来看,三门峡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出现于7~9月;三门峡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为夏季,秋季、春季次之,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为冬季,仅为年总降水量的3.5%。

(2)近三十年三门峡地区暴雨出现最多的频率三门峡为13.3%,卢氏10%,渑池13.3%,灵宝6.67%;三门峡地区雷暴出现比较频繁的月份为6~8月,占雷暴总体的62.2%;近三十年来三门峡地区四个站点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检验,减少趋势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焦建丽,康雯瑛.河南省年降水的区域特征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8(4):7-10.

[2]张敏锋,刘欣生,葛正谟.我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J].高原气象,2008,19(3):27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