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先用“开路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针刺先用“开路穴”

赵刚明

赵刚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467099)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340-02

针刺治病要取得好的疗效,首先要正确辩证,明确病因病机、疾病所在部位,腑脏、经络及虚实寒热,标本缓急,然后正确选穴,并施以正确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由于中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验医学,针灸临床疗效的优劣除取决于上述条件外,施术者的临床经验,取穴手法技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据笔者临床观察,对一些慢性疾病及部分急性病,在针刺治疗时,先针刺内关、足三里二穴2-3次,或在辩证选穴的基础上加用此二穴,可明显提高疗效,在临床上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把内关、足三里作为针刺治疗的“开路穴”。

之所以将此二穴作为针刺的“开路穴”,是由此二穴的临床作用所决定的: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心包经络穴,别走于少阳三焦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本穴具有清泻心包、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镇静止病、通脉活血等功效。擅治胃、心、胸疾病。《拦江赋》有“胸中之病内关担”;后人有称之为“四要”穴之一,歌云“胸胁内关担,脐下公孙拦,两臂寻肩井,双腿风市安。”

足三里穴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为四总穴及回阳九针穴之一。有调理脾胃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说。本穴具有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化痰止咳,理气除胀,消食导滞,聪耳明目,镇静安神,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抑制疼痛的功效。

此二穴由于作用广泛,从古至今一直为针灸学家所重用。《针灸大成》腹痛胀满门云:“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1]治病总要第四十七载“腹痛:内关、三里、中脘。”[2]此处之“三里”即指足三里。原北京中医院被誉为“金针王乐亭”的王乐亭教授,其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方“老十针”[3],其中就选用了足三里,内关二穴。现代针灸名家吕景山把内关、足三里相配作为对穴,《吕景山对穴》载其伍用功能“……内关以疏调上焦气机为主;足三里以幹旋中焦气机为要。内关以清上为主;足三里以安下为要。内关以开胸止痛为主;足三里以和胃止痛为要。二穴伍用,一升一降,一上一下,清上安下,调气降压,理气止痛之功彰。”[4]中医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镶教授首创的自我防病治病的“312”经络锻炼法,通过穴位按摩、腹式呼吸和两腿下蹲体育锻炼,“使失控的经络恢复正常”,而“经络是人体的控制系统,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经络锻炼,能够达到祛病健身、开发人体潜能、预防疾病的目的。”[5]其所取腧穴共三个,其中就有足三里,内关两穴。

内关、足三里作为对穴临床有较广泛的治疗作用,笔者在治疗一些慢性病如不寐、郁症、胸痹、心悸、慢性胃肠诸疾及头痛、美尼尔氏症、中风、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先针此二穴几次,然后针刺对症腧穴或两穴与对症腧穴配合应用,经临床观察疗效可靠。用之对失眠者可增强宁心安神;气滞者可通调脏腑气机,理气、通络、止疼;气逆者可和胃降逆;食积者可消食化积;有痰者可健脾化痰;气血亏虚者,可补益气血;疼痛者可调理气机,通络止痛;体弱者可强身健体。总之,此二穴可疏调气机,调理腑脏、气血,平衡阴阳,保健强身。因此,此二穴堪当针刺治疗多种疾病的“开路穴”。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祖国医学研究所.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071-1072.

[2]黑龙江省祖国医学研究所.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45.

[3]北京中医学院.金针王乐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2-41.

[4]吕玉娥,吕运权.吕景山对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50.

[5]祝总骧.312经络锻炼法治病实例[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