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2018年6月一次副高西侧大暴雨过程分析

/ 2

崇州2018年6月一次副高西侧大暴雨过程分析

刘怡肖涛杨汉卿

崇州市气象局

1过程概况

2018年6月24-30日,我市出现了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其中25日08时至27日08时,我市大部分乡镇出现大到暴雨,部分乡镇大暴雨,24、28、29日夜间我市主要以分散对流产生的单点暴雨为主,过程最大雨量为凤栖山古寺343.5毫米。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时段集中、分布范围广,小时雨强大,累计雨量多。25日08时至26日08时降雨主要集中在我市沿山地区,26日08时至27日08时降雨主要集中在平坝区。降水主要集中在25日午后到傍晚和26日0时-05时,最大24小时降雨量出现在凤栖山古寺为204.5mm,最大1小时雨强在26日02时~03时的凤栖山古寺,为87.7mm。

2环流形式及影响系统

24日20时,中高纬为三槽两脊的不稳定环流形势,500hPa川西高原有一低槽,至24日20时,受584线阻挡,高原低槽稳定维持,成都位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至25日08时,高原低槽仍稳定维持,之后开始逐渐东移,带来正涡度平流,为25日午后开始的降雨天气过程带来动力触发条件。25日20时,高原低槽转为横向,成都受到低槽尾部影响。因此,25日白天和夜间的降水主要受到青藏高原上低槽过境影响。26日08时,高原低槽已东移过境,副高加强西伸,588线明显西伸至重庆东部,成都转为588线外围西南气流控制,至26日20时,588线继续西伸至盆地东部,成都处于副高外围高能高湿的不稳定状态。因此26日08时-27日07时的暴雨主要受到副高外围偏西南起来影响。27日08时逐渐调整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副28日08时,副高减弱东退,28日20时,副高东退入海,盆地转为高脊控制。

700hPa西南低空急流于25日08时建立,风速大值区位于盆地东部,盆地南部存在涡旋环流,成都转为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较24日08时相比更加有利于降水,甘肃南部有一切边线;850hPa有一低涡,盆地东部为一致的偏南气流。至26日08时,水汽通道和低涡都稳定维持,中低层一致的西南气流,低涡辐合中心位于成都以南,成都位于辐合区边缘。中低层低涡辐合和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建立和维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动力触发机制和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输送。

3中尺度对流系统环境条件及触发机制

25日20时:500hPa盆地北部有一低槽,盆地外围的西南气流在盆地东部形成了显著流线。700hPa低空急流建立,位置偏东,甘肃南部存在风场切变线;850hPa偏南气流输送形成显著流线-,盆地东部存在风场切变线,成都位于显著湿区。如此高低空系统配置,非常有利于对流运动的产生,从而导致25日夜间在我市西部沿山造成大暴雨天气过程。

至26日20时,500hPa盆地外围的西南气流形成的显著流线明显向我市西移。700hPa

在成都南部已形成了低涡环流,并向南生出切变线,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主要输送带明显向我市移动。850hPa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形成的显著流线在我市形成明显辐合,成都仍热位于显著湿区。中低层气流均在我市上空辐合,输送能量和水汽,低涡触发产生对流。

相比于25日20时,26日20时的700hPa低涡系统生成,500、700、850hPa的气流辐合区位置向西移动,更加有利于产生降水运动,这是26日夜间我市产生大范围降水的原因之一。

4近地面风场分析

25日08时和20时我市850hPa主要为一致的东南气流,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使强降水落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沿山地区。26日我市低层主要为一致东北气流影响,东北风与东南风的辐合区位于我市中部和东部,因此强降雨落区集中在我市中部和东部。

5探空资料分析

24日08时,温江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较高,湿层深厚,对流有效位能条件较好,易产生短时强降水,至24日20时,水汽条件、层结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均明显增大,层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至25日20时,不稳定能量积累、对流有效位能继续增大,午后到傍晚的对流使对流抑制能量降低,层结仍处于高能高湿不稳定状态。至26日20时,对流抑制能量升高,层结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易产生对流,整个降雨天气过程中,层结都处于高能高湿不稳定状态,配合高层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和中低层低涡及切边线带来的动力触发及水汽输送,产生持续性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

6物理量诊断

6.1水汽条件分析

25日20时,水汽条件较好,成都大范围比湿达到了18g/kg。崇州市西部存在明显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25日23点至26日05点辐合区稳定维持在我市沿山一带,雨强降雨时段和落区吻合,至26日08时,辐合减弱,降水趋于结束。本地较好的水汽条件叠合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和辐合,造成我市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

6.2垂直运动条件分析

25日夜间和26日夜间对应2个强的上升运动中心,与2个强降水时段对应,其中26日夜间高层还配合辐散运动,从而形成"抽吸作用"。从垂直运动角度看,26日夜间似乎更有利于对流,但由于26日最高温度仅为26℃(25日最高温度30.4℃),能量条件有所减弱,所以降雨强度较25日夜间略有减弱。

7结论

(1)此次降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时段集中、分布范围广,小时雨强大,累计雨量多,为典型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

(2)25日08时至26日08时,降水主要受500hPa高原低槽东移影响,26日08时高原低槽过境,副高加强西伸,降水主要受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影响;

(3)副高外围强西南暖湿气流向盆地输送水汽和能量,中低层低涡辐合和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建立和维持;

(4)25日我市低层一致的东南气流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是强降水落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沿山地区的主要原因;

(5)此次过程是在湿层深厚、层结高能高湿不稳定的状态下产生的,探空图上能量积累和释放与降水时段一致性较好;

(6)本地水汽能量条件较好,配合中低层强的水汽输送和明显垂直上升运动,产生此次区域性暴雨。

参考文献:

[1]周良海.2013年6月7~8日崇州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J].乡村科技,2017(10):75-77.

[2]崔晓燕.四川省崇州市2011年7月28日暴雨过程分析[J].北京农业,2013(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