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家女”即“兰家之女”——浅谈对《孔雀东南飞》一节诗的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兰家女”即“兰家之女”——浅谈对《孔雀东南飞》一节诗的看法

郑海燕

贵州毕节二中郑海燕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有一节诗: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课本注释说:“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没法解释清楚。有人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是阿母辞谢媒人的话,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但这两句后边,恐仍有脱漏之句。”

课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范本,本就不该作这种模模糊糊的解释,连课本注解都说“没法解释清楚”,你让学生怎样理解,让教师怎样跟学生解释清楚呢?

正因为这节诗在文字上有很多脱漏,因此引起了语文教育界广泛的争议.《教师教学用书》采用了《高中语文疑难解析》(广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一书中甄树荣、陈初生两位老师的解释,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后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由,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这种解释虽然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兰家女’即指刘兰芝”这一说法是不合理的。虽然闻人侠的《古诗笺》里说“兰字或是刘字之讹”,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很明显,甄、陈二位老师是被“寻遣丞请还”后的逗号迷惑住了。其实,要正确而合理地理解这节诗,关键是要把握住“主簿通语言”一句中“语言”的内容。按甄、陈二位老师的理解,主簿通的“语言”是“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的自相矛盾,既然“云有第五郎”等几句是主簿向县丞转达太守的话,为什么又说“云”的主语是县丞呢?显然,“说”、“云”的主语应该是“主簿”,因为后面紧接着有“主簿通语言”一句。主簿转达太守的话应该是“说有兰家女……遣丞为媒人”五句。这五句诗既补充交代了上文县丞请示回来前的情况,又交代了下文县丞到刘府替太守家求婚的缘起,领起下文。

此外,还有人认为,这节诗中的“丞”不是县丞,而是郡丞,并做了如下的翻译:县令家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说太守家有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贵府来说媒。

这样翻译,粗看是通顺的,合乎情理的,但少了“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的翻译,显然也不知道“兰家女”究竟是兰家的女儿还是刘兰芝。

在这首诗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出刘兰芝的品貌之美、身价之高、爱情之专.例如写两次求婚,求婚者身份一个比一个尊贵,人才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是县令家三少爷,一个是太守家五公子,一个“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一个“娇逸未有婚”.媒人的身份也不同,县令家是普通媒人,而太守家却是县丞或郡丞.诗歌正是要通过这些对比来烘托兰芝的品貌之美、身价之高、爱情之专.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这样理解:“兰家女”就是兰家的女儿,“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意思就是“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与兰家女)婚”,写兰家女就是为了衬托刘兰芝。试想,太守的五公子不娶“承籍有宦官”的兰家女,却要娶被焦母以“不顺父母”的借口遣回娘家的刘兰芝,是看中刘家的门第吗?显然不是。因为刘家门第并不高贵,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否则焦母也不敢这样肆无忌惮地遣兰芝了。在当时那种等级观念极强的社会里,通婚双方讲究“门当户对”,但太守却甘愿舍“高”就“低”,不让儿子娶“承籍有宦官”的兰家女,却让儿子去娶一个出身于小康之家且被遣回娘家的刘兰芝,难道不是看中兰芝的人品和容貌吗?这难道不是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吗?甄、刘二位老师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向刘母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是讨好人的口气。诚然,讨好刘母对于求婚成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说刘家女“承籍有宦官”,话虽好听,可毕竟是假话,而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太守五公子“未有(与兰家女)婚”的话,不仅使刘母听起来更舒服,讨好作用更大,而且更能衬托刘兰芝的品貌之美、身价之高。

因此,这节诗可以这样翻译:县令请的媒人离开刘家几天后,不久因有公事,县令便差遣县丞去请示太守,请示完毕,县丞便回来了。在县丞回来之前,主簿向县丞转达了太守的意思:有一个兰家女子,出身于官宦人家,我家五公子娇美文雅,有人想替我们两家撮合,但我家五公子没有答应同她结婚。现在听说刘兰芝品貌端庄,想同兰芝结为婚姻,便请县丞作媒人前去提亲。县丞回县衙交了差后,便来到刘府,先向刘母说明了求婚的缘由,然后直接说:“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想同你家通婚,所以让我来贵府提亲。”

这样理解整节诗,诗句衔接就紧密自然了,也更符合情理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兰家女”并非指刘兰芝,而是指兰姓人家之女。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看法,权当引玉之砖,敬请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