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3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李丽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目的:为了探析新生儿溶血病相关的护理进展。方法:在总结新生儿溶血病治疗和护理相关病理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总结比较法分析了前人关于新生儿溶血病护理急救的相关文献16篇。结果:当前关于新生儿溶血病护理的主要手段有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患儿的临床常规护理、光疗护理、换血护理、药物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成功率,对于提高患儿的恢复状况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护理

1前言

新生儿溶血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各类并发症,如黄疸、水肿、肝脾功能异常、核黄疸以及水肿等[1]。目前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法,如微生态菌剂、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物理疗法,如手术换血治疗、光疗法、碱化血液等。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对新生儿溶血病展开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2]。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护理措施,这对于治疗临床症状和改善新生儿恢复质量有显著作用。因此,本文在总结新生儿溶血病治疗和护理相关病理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总结比较法分析了前人关于新生儿溶血病护理急救的相关文献,期望从中总结当前关于该疾病的护理进展。

2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等。各类护理措施应当始终贯穿在上述治疗方法过程中,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患儿的恢复质量[3]。为此,本文就对当前的主要护理措施进行简要分析总结。

2.1心理护理

当新生儿确诊为溶血病时,医护人员要耐心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将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实告知家长,并对其进行溶血病相关病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告知家长血液高胆红素的危害以及致病机理,耐心回答患儿家长的各类疑问和困惑,适时地鼓励家长与患儿共同面对疾病,排解紧张忧虑的情绪,树立家长积极、良好的配合治疗心态。提高患儿家长在患儿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4]。

2.2孕妇孕期及产程护理

对于血型为O型血的孕妇,在妊娠超过4个月时便需要进行抽血化验检查其身体内的血清抗体,以便医护人员知晓孕妇体内的抗体水平[5]。而后在分娩前1-2个月再次测定且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测定,检测孕妇体内的抗体水平是否上升。若孕妇体内血清抗体持续上升,则可能发生胎儿溶血症状,此时需要嘱咐患者继续定期检查体内抗体水平,建议孕妇进行羊水穿刺检查。若羊水呈黄色则表明溶血现象严重。此时需要入院就诊,检测孕妇体内胆红素含量,以便确定胎儿是否受累[6]。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由于体内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其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发生窒息缺氧症状。因此,在产妇临产时,医护人员要做好急救护理,当胎儿娩出后立即钳住脐带防止出血过多,保留5-6cm的脐带残端,为后期换血治疗做准备。出生后,要对新生儿进行溶血病的检查和确诊,以便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依据[7]。

2.3临床常规护理

2.3.1病情观察

被确诊为溶血病的新生儿要立即转移加强临床护理。(1)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状况,如呼吸、心跳、脉搏频率等,观察患儿是否有在呼吸过程中是否发生出血症状,如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联系主治医生进行处理[8]。(2)密切监测患儿黄疸的发展情况。监测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浓度,观察患儿大小便的颜色变化,如若发生患儿排便现象,则需立即进行灌肠护理,加快患儿的排便速度和胆红素的代谢[9]。(3)密切监视各种并发症。如果发现患儿出现拒食、肌无力以及嗜睡等症状,则考虑可能是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若患儿出现脑性尖口叫、双眼呆滞、角弓反张、脑颅压力升高等症状,则应立即静脉推注20%甘露醇和苯巴比妥缓解症状[10]。(4)预防感染。观察患儿的皮肤和口腔以及期待是否发生感染,及时清洁,保持卫生。为患儿每日定时沐浴一次,每2h进行一次翻身。使用浓度为1%NaHCO3溶液清洁患儿口腔,预防口腔溃疡和鹅口疮等[11]。每日为患儿清洁脐部两次,并注意观察脐带部位是否发生出血和渗液症状,如有发生则需及时处理。(5)指导患儿母亲及时多次进行母乳喂养。

2.3.2合理供氧预防患儿缺氧

溶血病患儿由于血细胞被大量破坏,因此较易发生贫血症状,导致体内血液氧含量不足。氧浓度过低容易导致各类器官发生功能性障碍,此时应当给予合理的供氧护理,保证患儿体内维持正常的血液氧含量。在进行给氧护理时,要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避免供氧浓度过高引起患儿肺气肿、肺充血等不必要的并发症。

2.3.3及时进行补液护理

患儿由于血液氧含量不足,而导致周身有效血液循环量不足,进而发生低血氧症。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儿可以适当进行体外补液,以便改善体内血液循环,缓解低血氧症,促进排尿。补液的速度不宜过快,应当控制在1-5mL/min的静脉滴注速度[12]。对于出现尿潴留的患儿要及时给与热敷和膀胱按摩以改善排尿状况[13]。

2.4光疗护理

当前国内主要采取三种光疗护理措施:单光护理,如采用20w左右的绿色或蓝色荧光灯对患儿进行照射护理,每2h翻身一次,保持周围温度维持在30℃[14]。双光护理。主要用于治疗出现高胆红素症的新生儿,疗效要优于单光护理效果。毯式光纤黄疸治疗仪,主要从国外引进,用于早期母婴同室的治疗[15]。该法不会产生大量热量,不直接照射脸部,副作用小,但却在照射面积较小的缺憾。在光疗护理时医护人员要细心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灯管。检查蓝光治疗室内的空调设备情况,以便维持室内温度稳定[16]。

2.4.1光疗前的护理

事先要清洁患儿的身体并保持皮肤干爽,提高治疗的效果。在光疗过程中可为患儿佩戴眼罩和棉质小手套等,防止光线损伤眼睛和生殖器导致患儿抓伤皮肤和抓掉眼罩等。在光疗过程中要尽量暴露患儿的皮肤以便光线予以充分接触[3]。

2.4.2光疗中的护理

(1)观察温箱和患儿的体温变化。在光疗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温箱温度在36-37℃左右,定时测定患儿体温,根据患儿的体表温度调节温箱的温度,并做好记录。要尽量避免患儿在光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若患儿出现体温异常,则需要暂停治疗,打开或是调节温箱温度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再进行治疗[14]。(2)预防红臀症状[11]。光疗过程中,患儿体内的分解产物会经肠道排出,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现象,这对患儿臀部的刺激较大,易引起红臀现象。因此,在光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更换患儿的尿布并清除臀部的排泄物保持臀部干净清爽。医护人员可以在患儿臀部涂抹一层凡士林来有效避免粪便排泄物对臀部皮肤的刺激,有效预防红臀的发生。此外,还需及时更换温箱中的床垫,帮助患儿定时翻身,擦拭皮肤上的汗渍,避免皮肤长期挤压破损又可提高光照射面积。(3)水分补充[5]。患儿在温箱中接受光疗护理时,由于周围环境较为封闭,患儿易出现恐惧而哭闹、水分蒸发较多,失水症状明显。加之患儿排便次数增多,各加剧了水分缺失的程度。故在光疗过程中可适时暂停给予母乳和水分补充。对于需要禁食或食欲不佳的患儿则需要及时进行体液补充,改善机体水分状况。护理人员还需及时记录患儿的排便次数、颜色并及时送检。(4)预防皮疹[9]。光疗过程中患儿的皮肤易受到损伤,出现皮疹。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管擦患儿出现皮疹的数量、形状以及大小。若患儿情绪较为不安,则需暂停光疗。

2.4.3光疗后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关闭光箱,注意患儿的保暖将患儿用棉布包裹好取出并除去患儿双眼上的黑布和手上棉手套。用蘸有消毒液的小纱布涂抹患儿全身进行消毒处理,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发生破损以及奇特的炎症等,监控患儿的黄疸症状[12]。

2.5换血护理

换血可以有效降低患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预防胆红素脑病[1]。在新生儿的换血过程中,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提高换血疗法的成功概率。

2.5.1换血前的护理

新生儿在进行换血疗法前,需要禁食4-6h,排空胃部的残留物并检测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1]。换血的血源要确定来源和使用方法,ABO溶血则需要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Rh溶血则需要使用与母体一致的Rh血型[7]。换血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医护人员要控制好周围环境的温度,保持在22-24℃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之间,治疗室需要实现紫外消毒[12]。此外,医护人员还需准备好换血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如一次性注射器、输血泵、静脉留置针、口罩、生理盐水、苯巴比妥、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

2.5.2换血中的护理

换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血液信息进行再次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医护人员需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上,开放一条静脉通道用于输血,选取另一条外周动脉进行抽血。待静脉通道建立成功后,采用输血泵控制输血速度。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50mL血浆注入输血泵。医护人员应当选取外周动脉作为排血通道,并由输血泵控制排出速度,保证输入和排出同步进行,每次换血速度需控制在180-240mL/h[16]。血源应但与置于恒温水浴箱内保温,温度控制在37℃左右,在输入管道中也应保持在30℃以上[11]。换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不必要的感染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需在患儿换血疗法完成前30min通知相关护士准备好婴儿培养箱前来手术室接入患儿。此外,在换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严密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在手术室内应配备监护仪来检测患儿的呼吸、心跳、脉搏频率,观察患儿的血液氧饱和度、体温、皮肤颜色变化、患儿的情绪变化等。如若发生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时,患儿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此时医护人员要根据外科医生的指示给予患儿苯巴比妥真经以防患儿心力衰竭。

2.5.3换血后的护理

新生儿换血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要正确妥善处理患儿的静脉和动脉通道,在穿刺处至少保持5min的局部按压,防止穿刺点出现渗血、红肿等症状[8]。待患儿止血成功后便可将患儿置于婴儿培养箱内转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妥善治疗护理。此时医护人员还需继续检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持续性动态检测患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临床常规护理。换血疗法结束后3-4h内患儿未出现并发症以及不良症状时,可以指导患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10]。

2.6药物护理

当前临床上并不推荐常规使用免疫球蛋白。但丙种免疫球蛋白仍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加强药物护理对于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有显著效果。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静脉滴注或是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进行滴注[13]。医护人员在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时,要经双人核对药物信息后,再检查药物的保质期、治疗副作用、药物的容器是否完整。免疫球蛋白为血液制品,因此在滴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14]。药物一经开启则需一次性使用完,不可二次使用。护士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要避免药物的过分浪费,滴注前可以使用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排空气处理,待免疫球蛋白滴注完成后,再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免疫球蛋白易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滴注处理时要使用一次性的输液管,另开一条静脉通道。输液过程中要控制流速,过快会加重患儿心脏负担,易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在滴注初期应当保持缓慢流速,待观察患儿无不良反应时,方可提高流速。滴注过程中需要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是否出现心跳过快、呕吐恶心等症状。若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发热以及惊叫等,则需立即停止输液,静脉注入地塞米松缓解症状。若患儿出现过敏反应,则需立即转自手术室抢救。

2.7健康指导

将新生儿溶血病的具体病情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在患儿治疗护理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对于准备生产的孕妇要指导其进行产前血胆红素检查,如果含量过高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母乳性黄疸,则应当告知家长可以继续进行母乳喂养。若为食用母乳后出现黄疸症状,则需要改为隔次母乳喂养。如果黄疸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但症状缓解后,方可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患儿被诊断为红细胞G-6-PD缺陷,则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禁食蚕豆等豆类食物,避免患儿接触樟脑丸等药物,防止出现溶血[4]。

3小结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ofthenewborn,HDN),又被称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3]。其致病的机理主要由于在怀孕期间,由于母婴之间的血型不合,导致母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能与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相结合,从而导致同种免疫性溶血现象发生。导致HDN的因素主要为各种血型,如ABO、Rh不合等。临床上主要以ABO血型不合为主,第一胎发病率较高,但症状较轻;Rh血型不合主要发生在第二胎中,症状较为严重,可导致胎儿死亡[2]。新生儿溶血病临床上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功能性障碍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儿血液中胆红素含量急剧升高,诱发胆红素脑病,最终导致患儿中枢神经受损而导致智力、听力障碍甚至是死亡。当前产前预防措施与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手段,孕妇在产前进行细致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胎儿患病的概率并做好预防和治疗措施。孕妇可在生产前检测血液胆红素的含量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溶血病的可能。新生儿在出生后被诊断为溶血病,则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光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护理措施在上述治疗过程中对于改善患儿的恢复情况,提高治疗的成功率有显著意义。在光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各项基本护理措施,如注意患儿的红臀、皮肤感染护理以及适当的补液防止体内电解质失衡。在换血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血制品以及其他治疗器械及药物均要严格消毒处理,在换血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持续检测患儿的生命体征,预防如高血压、脑颅压力过高等并发症。在进行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免疫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如过敏,高热等,若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则需立即停止给药,进行并发症的对应治疗和护理。总而言之,新生儿溶血病属于较难治疗的疾病,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格外细致耐心,不断提高护理业务水平,有效改善患儿的恢复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学梅,李莉,陈娟娟,等.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J].中华缺课医学,2009,7(2):220-221.

[2]邵连涛.新生儿ABO溶血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21(7):41-42.

[3]黄惠.重度小儿急性溶血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2,12(3):111-112.

[4]马玉荣.新生儿溶血病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187-188.

[5]唐琴.61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1,9(10):100-101.

[6]陈曦遂.溶血危象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2002,2(21):38-39.

[7]陈琴霞.Rh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两例的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5,6(30):118-119.

[8]闫杰.新生儿溶血病78例换血疗法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4(30):20-22.

[9]陈艳玲.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30):89-90.

[10]农均华,李红,陈海华.临床路径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4(10):187-188.

[11]蒋洪洲.浅谈新生儿溶血病[J].医学信息,2010,23(7):2168-2169.

[12]刘彩琴.新生儿溶血病丙种球蛋白联合间断光疗治疗的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3):326-327.

[13]朱宝华.新生儿ABO溶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4:53-54.

[14]赵珺,耿秋菊.新生儿血标本采集中溶血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2-93.

[15]凌凤茹,王艳,李石磊.新生儿溶血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5):335-336.

[16]华玲玲.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治疗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2(10):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