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路书平申炜星

路书平申炜星(山西省平顺县人民医院山西平顺047400)

【摘要】目的评价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112例FD患者(观察组)口服泮托拉唑和曲美布汀,148例FD患者(对照组)只口服泮托拉唑,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早饱、上腹不适、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早饱、不适、嗳气症状分级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上腹痛症状分级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两组总缓解率比较,观察组(80.3%)高于对照组(7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结论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FD疗效肯定,临床对主要以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单用泮托拉唑不如联合用药效果好。FD的治疗手段以治疗和缓解患者的某一症状为主而非针对整个综合征。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泮托拉唑曲美布汀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060-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相当高,影响众多人的生活质量,也占用了相当一部分医疗资源。欧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1],我国广州的一项调查报道FD发病率为23.5%[2]。F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方案[3]。本研究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与泮托拉唑单用治疗FD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费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治疗的FD患者共260例。所选病例根据最新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排除引起消化不良的器质性疾病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及上消化道症状突出的其他系统疾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其中男139例,女121例,年龄14~76岁,20岁以下者多为喜食零食的中学生,20岁以上60岁以下多为工作紧张劳累、工作时间不固定、进餐无规律工作人员,60岁以上多为离退休人员。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112例,男60例,女52例,<20岁6例,21~60岁82例,>60岁24例;对照组148例,男79例,女69例,<20岁8例,21~60岁108例,>60岁32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平均年龄、职业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每日1次,每次40mg,餐前服,同时口服曲美布汀每日2次,每次0.1g,餐后服。对照组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每日1次,每次40mg,餐前服。疗程均为2周。用药期间排除浓茶、薄荷、咖啡、巧克力、洋葱、大蒜、高脂食物等不良饮食的干扰。

1.3疗效判定症状分级评分:O级(无症状,计0分);Ⅰ级(偶尔出现症状,但无明显不适,计1分);Ⅱ级(有症状但不频繁,患者有不适感,计2分);Ⅲ级(症状频繁,有明显不适,计3分);Ⅳ级(症状严重,须用药控制,计4分)。经治疗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早饱、不适、嗳气症状分级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上腹痛症状分级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两组总缓解率比较,观察组(80.3%)高于对照组(7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FD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可能与胃动力及感觉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炎、精神、应激及环境因素有关。目前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4]。研究发现,FD患者存在胃固体及液体排空延迟,进食后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良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相当部分FD患者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近年的研究提示某些病理生理异常与某些特定症状存在密切关系,如胃排空延迟与上腹胀,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良与早饱,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过敏与上腹痛。本研究选择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FD,基于以下作用机制。泮托拉唑属第三代质子泵抑制药,在酸性环境中被质子化并形成一种次磺酰胺,这种次磺酰胺在胃壁细胞中与H+-K+-ATP酶质子泵共价结合,并不可逆地抑制这种酶,进而抑制H+进入胃腔内,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5]。口服吸收迅速,虽然半衰期短,然而一旦酸分泌抑制作用完成,可持续很长时间,对肝脏CYP450酶系统的亲和力较第一代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和第二代质子泵抑制药兰索拉唑弱,大大降低对其他药物代谢的影响,使药物治疗变得更加安全,不良反应轻微[6]。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胃肠平滑肌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7],可使胃的不规则运动趋于规律化,使胃幽门部运动功能亢进时转为抑制,运动功能低下时使其活动增强。许多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由于消化道部位和运动状态不同,曲美布汀具有使肠道运动亢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其总效应是使肠道运动正常化[8]。一方面通过激动外周u、k、δ鸦片受体,促进胃动素和其他胃肠激素释放,调节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和高血糖素的释放,对胃肠道的运动发挥作用,促进胃排空,诱导小肠移行性收缩运动复合波,调节结肠收缩活动[9];另一方面,兴奋胃肠平滑肌,对消化系统推进性运动有诱发作用。平滑肌正常运动离不开Ca2+、K+通道的协调作用,曲美布汀非选择性抑制去极化引起的K+外流,部分阻断K+外流引起的膜去极化,导致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平滑肌运动加强。偶有轻微不良反应。从以上药理机制分析,联合用药治疗FD,既可消除因胃酸分泌异常所致的上腹痛综合征,又可减轻因胃动力障碍所致的餐后不适综合征。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使用PPI期间可出现夜间酸突破(NAB)现象。PPI只能有效地抑制分泌小管上正在分泌的质子泵,而对管泡上处于静止期的质子泵无作用[10]。清晨进食刺激零胃酸分泌,质子泵活性高达静止期的10倍,此时服用PPI疗效较好。睡前服用PPI不伴有食物刺激,此时质子泵多处于静止期,故作用较弱,NAB发生仍较高。胃酸分泌多且持续时间长,可削弱胃粘膜保护屏障,严重损伤胃粘膜,刺激神经末稍及胃壁平滑肌痉挛引起疼痛。此外胃酸刺激引起胃幽门括约肌痉挛及胃逆蠕动,使酸性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引发胃食管反流病(GERD);幽门括约肌痉挛,影响胃内容物排空,引起食物滞留、发酵、产气而出现嗳气和上腹饱胀。对某此胃肠动力较差的患者,因胃内食物潴留,刺激胃酸分泌,加重上述症状。观察组选用泮托拉唑与曲美布汀联合用药治疗FD收到了总有效率80.3%的可观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患者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早饱、上腹不适、嗳气症状分级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单用泮托拉唑治疗FD不如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FD效果好。这可解释胃动力改善后,与胃动力有关的上腹胀、早饱、上腹不适症状的改善;胃动力改善后,胃运动较差患者胃内容物不致过多潴留导致PH降低,而改善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部烧灼感及其刺激引发的GERD及嗳气、上腹饱胀。而上腹痛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上腹痛不仅仅与胃酸及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过敏有关。因此临床对主要以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可以考虑加用适当的促胃肠动力药。吴氏[11]对经内镜证实的300例FD症状特点剖析,无论FD或OD(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腹部消化不良症状均可能有与酸相关或与动力障碍相关的情况。因而,短期内给予相应的抑酸治疗或促动力治疗是合理可行的。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结果也支持抑酸治疗和促动力药治疗。

本研究发现,联合应用泮托拉唑和曲美布汀与单用泮托拉唑治疗FD,其显效率分别为44.6%和40.5%,总有效率为78.3%和80.3%,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采用两种药物即泮托拉唑与曲美布汀联合用药的疗法,仍有部分患者症状不能缓解(无效率为19.6%)。提示FD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HP感染在FD发病中的作用尚未取得共识,HP根治治疗只对小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FD患者可能有效[12]。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而抗抑郁药治疗则用于更严重或更顽固的病例。鉴于F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FD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治疗,应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的原则,以治疗和缓解患者的某一症状为主而非针对整个综合症。综上所述,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FD疗效肯定,临床对主要以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单用泮托拉唑不如联合用药效果好。

参考文献

[1][4]王吉耀.内科学[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459.

[2]曹佳懿,侯晓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7):538-539.

[3]柯美云.功能性胃肠病并非单纯功能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4):261-262.

[5]陈易新,张素敏,吴钟浩等译.药物效益与风险[M].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45.

[6]杨宝峰.药理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7.

[7]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2.

[8]NagasakiM.KobagashiT.TamakiH.EffectsoftrimebutineoncytosolicCa2+andforcetransitionsinintestinalsmoothmuscle[J].EurJpharmacol,1991,195:317-321.

[9]DelvauxM.WingateD.Trimebutinemechanismofaction,effectsongastrointestinalfunctionandclinicalresults[J].JIntMedRes,1997,25:225-246.

[10]宋军,谢小平,熊汉华等.法莫替丁可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和酸突破[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93.

[11]吴改玲,柯美云.经内镜证实的3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特点剖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9):533-535.

[12]王建荣.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