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曲彦彬

曲彦彬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完成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向同时完成知识经济的双向目标转变。经济基础的这三大转变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必须从办学模式、办学主导思想等加以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市场经济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统一教育走向特色教育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一百多年前。当时,由政府创建了一批现代高等学校,从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体制,即高等学校由政府兴办,政府拨款,政府管理,隶属于政府。后来,虽然私人和教会也兴办了一些高等学校,但就传统而言,市场竞争和学校自治可以说始终不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主导思想。5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杠杆是政府计划,政府的计划无所不包,从企业生产到人口、文化和教育全部由政府计划调控。因此,高等教育从学校设立、布局、规模、基建、招生、分配、到系科设置、课程大纲制定和教学安排等,无不受政府的严格计划管理,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把高等学校推向市场是政府的选择。由于政府拨款严重不足,高等学校不得不由完全服务政府转向一部分面向社会,搞一定量的经济创收。政府也不断研究出台下放办学自主权的文件,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观念没有变,使高校管理处在两种管理体制夹缝中。一方面高校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济来源,同时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数量、收费标准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均无自主权。高校成了政府教育经费的筹集处,教育成了传统通行证的有价交易行为,这正是乱招生、乱收费、乱发文凭现象出现的根源。

高等教育的统一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扭曲行为已经置教育于生死存亡之边缘。中国改革的浪潮终于冲击了传统体制的最后堡垒,高校也不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向社会,发展特色教育。

所谓特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自行安排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积极进行有效的社会人力资本投入,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员素质差别极大,市场经济对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员需求也有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改变我国统一教育模式,发展特色高等教育,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当前发展特色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扩大各教育主体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不同的教育投资主体,形成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局面。②鼓励各高等学校对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不断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直接需要的人才。③发展名校教育,实现优胜劣汰机制,使各高校依靠对社会的服务获得自己稳定的生源,靠自身的特色和层次扩大自己的消费市场,满足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

2集约经济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注重学历身份论证教育。身份论证教育是指我国单一政府办学体制下的高校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实际上便改变了身份,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所有学生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险,毕业生可由政府安排就业等。这种制度是建国初期就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既有借鉴前苏联的经验,更有继承解放区干部的教育传统特征。当时对于培养工农子弟,满足社会建设对于干部的急需,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社会教育水准不高,高校发展有限和干部教育规模较小的条件下,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显现出来。

随着我国市场效益型经济的建立,集约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相伴生的现象,旧的学历式身份教育制度的弊端就明显的暴露了。学生进入了高校就等于拿到了就业证,经过四年的学习就会享受到国家干部的相应待遇。这造成了我国盲目追求高学历、中学教育比高等教育还要受到学生重视的问题。因此,虽然我国中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但学生和家长对中学教育的投入,要远远超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部分学生入了高校便开始了“教育修养”,致使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

改变这个状况将要触及高教制度乃至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既需要将高校招生同就业承诺相分离,学生入学和学习期间并不享有就业指标,而只是得到素质教育;单位用人则根据不同人员系列,通过劳动人才市场,分别采用考任、聘任和合同制等方法,吸收工作人员。学历文凭作为选才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要按岗位需要,实行能力本位的用人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教由学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确立了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可以集中力量办好一些综合性特殊性大学,鼓励社会力量大办社区学院,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他们的贡献。

3知识经济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早期的高等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教育。即使是现代高等教育也都是所谓的精英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18至22岁年龄段人口中,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低于15%,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超过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可称达到了“普及阶段”。这一划分法,一直被人们所采用。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跨入了普及化阶段;而北美高教入学率已达到82%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为21%,低收入国家为6%。我国高等教育仍处在“精英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9%,上海达到51%,而云南省则为8.64%,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去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达27%,到2015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将达到36%,到2020年我国将把大学毛入学率提高到40%,再过些年,我国才能争取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这个速度很难使我们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实现我国教育大众化,必须总结发达国家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经验,在新形势下提出我国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西方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概念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代名词,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从研究性大学到社区学院,从正规教育到函授教育、“开放大学”等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特点,称高等教育为“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这一切大大推进了西方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也促进了西方知识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很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提出了许多改革的课题。如适应知识经济产业的不同层次对人才需求的差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研究性大学到社区学院的多层次高等教育网络,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合,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办学积极性,在加大政府教育的同时,允许并鼓励高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办学,鼓励大众利用计算机、电视网络等新的教育传媒实现自我教育等等,这些都有利于迅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