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

胡辰阳王涛焦伟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近几年也加大了对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力度,旨在为人们构建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河道生态护岸设计和构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释,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进行生态护岸构建和洪泛区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河道;生态护岸;分析

护岸的最初定义主要是指陆地上同水流相互发挥作用的植被区域。对这一定义进行延伸和拓展,从广义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主要是指的靠近河边植物群落,简单来说就是植被受到河溪直接影响的地带;从狭义的角度,主要是指的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至河水影响消失的地带[1]。伴随着生态学理论不断的发展,河岸生态建设和景观作用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研究学者也认为将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构建中,可以有效实现“人类、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展开研究和分析。

1生态护岸的景观生态学内涵

基于生态护岸的景观生态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景观的连通性,景观的连通性直接会对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并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护岸,其景观连通性也会比较高,在对生态护岸进行构建时为提高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就需要对景观连通性加以重视;(2)景观异质性,景观的异质性不仅会对资源、物种造成影响,还会对景观的流动和传播造成干扰。通常情况下,岸堤主要是由坡顶、坡面和坡脚组成,其中坡面作为水和陆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又可以将之划分为死水区、无水区和变化区;(3)生物多样性,岸坡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河流区域的地貌、生态和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位进行调节、增强河流净化能力、改善居住环境等;(4)功能多样性,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相比较,生态护岸不仅可以发挥防洪作用,还能够增强河道稳定性[2]。

2生态护岸设计与构建

2.1生态护岸的设计

结合生态护岸内涵,对生态护岸进行设计需要着重凸显出“景观”和“生态”两个主题。为充分凸显出主题效果,就需要根据“以人为本、人水相亲、和谐自然”原则,充分考虑到生态护岸的多重功能,这些功能也包含了:堤防安全性、水域生态合理性、历史文化必然性、景观协调性等。

2.1.1稳定性

稳定性作为生态护岸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堤岸安全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生态护岸设计时尤为需要重点考虑结构稳定和安全性。据相关研究发现,河道宽度、深度和河谷坡度若呈现出不协调的情况,则无论采取何种护岸形式,都将会影响到岸坡的稳定性。所以,对生态护岸进行设计,需要对相关水力和土工技术参数进行细致评估,并从中找到所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然后在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力求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排涝协调发展。

2.1.2生态优先的护岸设计

在充分考虑护岸的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人为的改造,保持其天然河岸蜿蜒曲折的特点,使护岸的线条柔和化、生态化。很多研究学者认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原则,从生态要素的保留与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要达到这样的设计就必须对所选河段的河岸生态系统进行细致调查,对其组成、结构、功能进行分析[2-3。

2.1.3景观性、亲水性的护岸设计

水环境景观是城市、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水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廊道空间,是许多城市乃至文明的发展轴线,如:巴黎的塞纳河。因此生态护岸设计要遵循历史文脉。在生态护岸的建设中,河流岸坡的景观效果应按照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纵向的形态规划与横向断面设计;城市河道整治要与城镇美化相结合、与回归自然相结合,提高城镇品位。此外,也要对大众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可设计形式多样、高低错落水陆交融的亲水平台,如修建长廊、亭榭等。营造理想的亲水空间,使生态护岸与当地的景观文化融为一体。

2.2生态护岸的构建技术

2.2.1堆岸和铺设层

堆岸和铺设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抵制河道水流作用力的侵蚀。生态护岸所选的材料与岸坡的稳定性有很大关系。在对生态护岸材料选择时,可以借助“3E”原则,即:护岸型式及材料的有效性、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对纯天然的柔性材料、当地废旧材料,如:石块、木头等进行利用,以形成了一种非常经济的柔性护岸。同时也可以对研制成功的棕纤维生态垫、柔性护岸排、净水箱护岸砌块等材料加以利用。这些材料都属于刚性护岸材料,一方面可以生长植被,景观效果强,另一方面材料高渗透性可使降水渗入地下,经过过滤作用再汇入河道,对城市的污染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3]。

2.2.2生态缓冲带

生态缓冲带所涉及到的内容包含了:(1)生态缓冲带宽度的确定,缓冲带的宽度对其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河岸带宽度大于39m时河岸带最优,在15~39m之间时较好,不能低于7m;(2)物种的选择,生态护岸植物群落对整个生态护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地质构造、环境条件和生物种群,因此生态护岸的植被选取要遵循自然规律,植物的配置也应以乡土植物为主;(3)物种的空间配置,从河道断面方向看,岸坡可从上到下分成坡顶、坡面和坡脚。生长的植物有陆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就陆生植物从垂直方向看,又有草本植物、木本植物[3-4]。

结语:在本文中,对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是从生态护岸的景观生态学内涵展开,并对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护岸设计与构建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求在对生态护岸构建过程中,需要从水陆交错特殊性出发,采用与实际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结构方式,促进生态和景观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茜.江苏泗阳包河生态治理及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姚帅萍.渭河渭南城市段景观格局营建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