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景观环境与建筑特征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布朗族景观环境与建筑特征初探

余益楠李显秋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的土著少数民族,景迈山的布朗族聚落相对原始,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理论论述了云南景迈山布朗族的景观环境和民居建筑特征。

【关键词】布朗族;民居;建筑构造;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0-0170-02

1.背景

布朗族原自称巴朗、阿哇,是古代濮人的后代,是云南最古老的土居民族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朗族总人口为9.19万人。其中:男性4.75万人,女性4.44万人;性别比为107.18。增长率为11.51%,平均年增长率1.05%。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西定和八达等山区,其余散居于临沧、思茅地区。

生活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境内的布朗族,世代以种植业为生。在布朗族传说中,布朗祖先“叭岩冷”种植茶园,并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候,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景迈古茶山为依托而生据考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其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更是被古茶园考察的专家学者称为“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训化古茶树的民族。以茶叶种植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是布朗族人民从远古延续至今的传统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布朗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布朗族文化,创超了古朴而具有浓郁名族特色的景观环境与民居建筑。

2.布朗族的景观环境

布朗族以山康茶祖节为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的二月二十七到三月初一,公历的4月中旬,起源于佛历800年(公元899年)。“山康茶祖节”是布朗族原始宗教的传统节日,布朗族称“好够龙”,与汉族的春节相仿,有除旧迎新的意思;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布朗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求祖先给予保佑的一项大型活动。每到农历的二月二十七到三月初一,春茶发芽,山康节到来之际,他们都要到茶山虔诚地祈祷,感谢先祖开垦出了茶山,并把茶山留给了子孙,使他们子孙能够世代享用,人们深信,在茶魂树上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茶魂,祭拜茶魂,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

布朗族族世代居住在在雨量充沛、植被繁茂的丛林,远远望去,村寨掩映于千年万亩古茶园、芭蕉林和云海之中,古朴宁静,自然和谐。使村寨与乡土环境呈现‘天人山水合一”的景象(图1)。这些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民房为清一色的传统干栏式吊脚楼,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这里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图2)。

图2

3.建筑形式

与在同一地区高山河与之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云南布朗族的民居形式是与壮族“麻栏”、傣族“竹楼”相似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由百越人及其祖先所创建,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如今,“干栏式”建筑已用来命名曾经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类典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地层架空;二是采用柱承重结构体系;三是上层住人,底层养牲畜,能避下湿上热气候条件下的热毒和瘴病。

布朗族的传统民居一般分为分上下两层,楼下架空关牲畜、堆放柴禾、农具等(图3)。楼上住人,室内设下沉式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楼下地板为素土夯实地板,柱子下设有柱础。室内四壁不开窗口,只在屋顶小面积开窗,室内光线十分暗淡。楼室分堂屋、火塘、住室3个部分,室内无分隔、铺设楼板,空隙很大,因此通风效果很好。火塘呈方形,设于屋子中央或角落,上面放置一个铁三脚架,以供烧水煮饭,火永不熄灭。屋檐上有茶叶的标志,代表着布朗族以茶叶为生,也表示着对祖先的崇敬。感谢他带领族人驯茶,种茶,制茶,给子孙留下了源远流长的财富。

图3

3.1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建筑基本上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架空,二层作为人的居住空间.底层四周半围合,由木柱支撑,局部用木条栅栏、木板作围护,空间低矮,用作仓库,堆放柴木,以及圈养牲畜,二层居住空间范围较大,但未做室内隔断,由木柱分割空间,使用灵活多变。其中包含前廊,堂屋,卧室,餐厨,和露天晒台,建筑平面大致为矩形(图4)。

图5

3.2构造形式

民居受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决定了建筑的形式,人们只能在环境许可范围因地制宜。布朗族聚居地常年雨水充沛、湿气重,故而把楼下悬空,才能避免伤害身体和损坏衣物,大面积的坡屋顶和披屋面有利于排水和防水。布朗族民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茅草屋,一种是木瓦房,区别在于屋顶是盖毛草还是小青瓦。

民居底部一般有石制的柱础,木桩为主要承重构件。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屋脊长于屋檐正脊两端高高翘起,下面有披屋面。楼室门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晒台,建筑单调却不失朴素的风采。

图10

4.结语

毫无疑问,干栏式民居在文化遗存、旅游、人文、历史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都面临着在传统的栖息与现代化建筑的诱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问题。在面对各种流派建筑影响的情况下,当地的村民还能保持这种民居多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蒋高震.云南民族筑屋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赵瑛.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朗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4]高蕾.景迈山行记[J].云南建筑,2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