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医改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浅议

苏喜明

苏喜明(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中心卫生院537000)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116-02

【摘要】基层医疗机构是国家卫生事业的根基,国家新的医改政策中重点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应抓住机遇,加强管理,明确功能定位,努力实现软硬件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围绕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总体目标,新方案从运行机制、卫生投入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角色,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农村地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主要的提供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疗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

1.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1.1卫生资源配置缺乏

从卫生服务供给看,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农村仅占20%,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中,80%又集中在大医院,“倒三角”的分布多年一直没有扭转。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协调,不但使得高能级医院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医疗服务,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同时让农村地区和低能级医疗机构呈现了“空壳化”:病源减少、卫生人力缺乏、房屋陈旧、设备缺乏、生存困难[1]。

1.2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改善

由于信息不对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与医疗条件较差、生活艰苦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医学高校毕业生多选择涌向大中城市,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学历偏低。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全科医生匮乏、高级学科带头人及中级技术骨干人员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1.3卫生技术应用不合理

在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受其原先的知识水平、诊疗习惯及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随意性大,大检查、大处方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医疗服务的技术性,医疗服务过程中容易产生“诱导需求”的行为。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存在着卫生技术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许多常规的卫生技术未被合理应用,许多未经证实的卫生技术被广泛的应用,许多先进的卫生技术不恰当的应用。这种混乱的局面不仅降低了病人的承受能力、危害了居民健康,同时变相的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医疗成本、加重了病人的负担,甚至会导致新一轮的医疗总费用上涨

1.4基层医疗机构功能未充分发挥

总体上看,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具备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但在开展的卫生服务功能中,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着重基本医疗、轻公共卫生,重西医、轻中医,重传统服务项目、轻“新”公共卫生项目等问题。受“有病看病、无病不防”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定点下乡提供的上门健康检查、突发公共卫生预防等认识仍有偏差,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2.新医改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机遇

2.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国家建设重点。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全面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再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部陈竺部长在讲话中提出“县医院是一个区域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它是三级网络的一个龙头,龙头必须要强,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也要完善村卫生室的建设,所以把这张网做得更强,龙头能真正发挥作用,网底做扎实”。

2.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人才短缺是基层医疗机构最为突出的问题,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89万人次;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通过政策引导、经济补偿,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工作;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

2.3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补偿机制

投入不足,补偿渠道不畅是长期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补偿渠道是政府补助、医院自身的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而药品收入更成为了重要的补偿渠道。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彻底改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机制,但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也出现了较大的收支缺口。因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通过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等多种措施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

2.4与城市大医院合作更加紧密

新的医改方案将努力促进县乡医院成为主要的就医渠道,县级医院成为县域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做到小病不出县,同时逐步完善三级医疗网络,使逐级转诊成为常规。为实现县乡医院的快速发展,医改方案要求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每所三甲医院要负责支援建设3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选派大批医生到县级医院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全面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3.新医改政策下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思路

3.1加强医院管理,明确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根基,普遍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成本过高、管理者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而医院管理是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基层医疗机构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绩效考核,做到人才物各尽其能。通过走出去吸收借鉴外部的先进理念,积极参加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人才、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找准定位,结合基层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推广安全、有效、低廉的基本卫生技术,提高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技术水平。

3.2抓住机遇,促进医院软硬件建设

新医改实施方案中,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辅助设施建设及必要医疗设备的配置,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改变由于硬件设施缺乏造成的医疗条件差、医疗服务水平低、人才流失的现象。

在加强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利用国家及上级医院的培训,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学习,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借助国家组织实施的对口支援及重点帮扶项目等工作,主动与城市大医院、医学院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真本领,使技术水平上台阶;同时要创造条件,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3.3提高职业道德,妥善处理两个效益

基层医疗机构要着力体现公共服务功能,借助新的医疗卫生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行业作风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引导等,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激励卫生技术人员提高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同时适当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体现劳动价值;健全公开制度、服务投诉和监督考核制度,开展满意度调查,将医疗服务工作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在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上,遏制行业不正之风的滋生和蔓延,促成基层医疗机构重视社会效益,合理追求经济效益的风气,体现医院公益性,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岳峰,吴明.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再认识[J].生产力研究,2009(10):7-9.

[2]李永忠,李文伟,徐丹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问题[J].浙江经济,201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