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杨维

杨维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逐步攀升。辅导员对学生情况最了解,非常有利于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情况和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字: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资助有效策略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内容和实施情况

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进一步保障高等教育公平,我国政府釆取诸多措施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以奖、贷、助、减、补为主体,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绿色通道和应届毕业生兵役期间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在内的多元化资助形式。

现有的学生资助体系虽然使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相应帮助与扶持,基本达到了济困的目标,但无论是资助认定的方式方法,还是资助育人教育的效能作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之处。由于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借助地方政府出示的贫困证明及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这种主观性较强的认定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为一些思想相对落后、家庭并不困难的个体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无论是国家“三金”、助学贷款,还是社会上的公益资助,都过多地把目光关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激励上,而很少涉及精神层面的资助或专业技能的提升,结果自然会产生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引导与能力培养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辅导员自身优势明显,有利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在教师结构上,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以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女教师为主。年轻教师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大,对工作积极性高、充满热情,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极强的理解、学习能力,同时女性教师对细节观察敏锐,感情更加细腻,可以迅速感觉到交往对象的心情变化,因此更有利于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容易引起共鸣。

(二)辅导员熟悉学生情况,有利于有效开展建档和评定工作。

大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多,辅导员基本能了解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并对其家庭背景、生活作风、个人品行、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所掌握。同时,借助对学生所在班级、专业情况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总之,对学生整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为贫困资格的审核和评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三)辅导员以思政工作为主,有利于带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而言,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鉴于辅导员的特殊角色定位,有利于把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的资助育人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短期内认识到其重要性是不切实际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主线,把资助育人教育融入其中,大大提升了育人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能力

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虽然在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前会召开相关主题会议,但每年资助工作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因而加强对辅导员资助工作方面的专业化培训,通过集体学习资助类政策法规、交流资助工作经验教训等方式提高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这既能保障各院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促进了辅导员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二)深入开展对学生的资助育人教育,发挥辅导员的优势

学生资助工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经济帮助,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神鼓励,促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精神面貌、自强意识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资助育人。

1、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一方面辅导员要让所有学生全面了解贫困生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诚信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尽量避免“假贫困”的出现。

2、要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辅导员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困难,积极进取,在逆境中成才。

3、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如义务献血、“走进敬老院”、“走进社区”等多形式公益志愿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开展以“资助﹒感恩”为核心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情。

(三)大力鼓励辅导员积极探索,激发辅导员的创新力

鼓励和引导辅导员探索高效、合理、精细化、易操作的认定实施办法和动态认定管理程序,提升认定工作水平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是辅导员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辅导员身处学生资助工作第一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评选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训。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员结合资助工作开展经验和学生整体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方法方法,如拉长认定周期、构建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评价模式,动态化认定管理程序等。

总之,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不仅要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经济上资助,还要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在给予“资助”的同时,加强“志助”和“智助”,最终实现“自助”。

参考文献:

[1]于纪航,浅析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刊》2013年02期.

[2]刘天问,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浅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作者简介:杨维(1986年—),女,四川成都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