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草原

孙元芳闵庆华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

点评人: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二)阅读要求: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课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第一条课标的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推想、辨别、体会;学习水平是理解、了解;学习内容是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其表达效果;前提条件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第二条课标的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了解、体会、领悟;学习水平是理解;学习内容是表达顺序、思想感情、基本表达方法;前提条件是在阅读中。

教材分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精读课文。《草原》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五年级上册学过有关写景的课文,在此基础上,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为后三课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概括能力,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劣势: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想象空间受限,学课文有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重点语句理解运用方面掌握不够好。

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要求“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材分析中指出“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揣摩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课程标准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从学情分析中看出“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想象空间受限。”据此我确定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说、验等方法,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联系上下文品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并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设时间3分钟)

欣赏歌曲《天堂》。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观看视频)

【点评:通过情景的渲染、美好画面的直观感受,充分激发学生喜欢草原,对草原的神往,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为下面学生感受草原美,读出草原美做铺垫。】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预设时间5分钟)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出示:“勾勒”等二十个词语。学生领读、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好“勾勒”“渲染”“羞涩”“襟飘带舞”等词。

3、识字:渲、勒、鄂、涯,交流识记方法。指导:貌、涩、襟的字形。

【点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预设时间7分钟)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把映入眼帘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共同分享。)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第一自然段内容为“草原风光”。请学生尝试概括二——五自然段的小标题。(教师板书: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培养阅读能力。】

四、精读品析,感受草原之美。(预设时间20分钟)

(一)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地方描写草原之美的?划出优美的词句,认真读一读。

(二)学生汇报交流。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同桌合作,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1)“茫茫”是什么意思?

(2)说一说“一碧千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景象。(指导学生品读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并说出此句是本段的中心句。)

(3)说出表示“绿”的四字词语?(学生说出:“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翠色欲流”等词,并引导学生理解“翠色欲流”的意思。教师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2、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小组合作,运用读、找、画的方法,完成重点句子的理解:(1)图片展示画面景象。(2)男女生有感情美读,吟诵。(3)理解“柔美”“渲染”“勾勒”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学生自评。)表达方法——用比喻手法写出草原的美。

【点评: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渗透了作者的描写方法。】

3、出示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这句话。)

(2)草原风光如此美丽,作者的心情如何?(学生谈感受。)

(3)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学生互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作者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

4、出示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反复朗读句子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2)你认为草原有哪些乐趣?

(3)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方法——拟人的手法运用情景交融,增强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点评:通过句子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写法,积累背诵(预设时间5分钟)

1、想一想: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草原风光,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从上到下)

2、谈一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体会。(学生畅所欲言。)

3、积累好词好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原的景美,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第一节的写作方法,完成描写家乡美景的片段。

【点评:背诵是积累的过程,总结是课堂的回顾,是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包括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遣词用句的能力、发挥想象的能力等,教师用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体点评:

教师文本钻研深入,主要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在赏析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渗透和运用,如勾画、想象、交流、美读;同时也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采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式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开课以一首歌曲引入,新颖而且很有美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多媒体的运用。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通过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词语的积累。在重点词语的解读中,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和现场生成进行有效关注,如“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等词的深入感受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解读联系紧密且水乳交融,很有艺术性。

4、培养阅读能力。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多次朗读,反复朗读,并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品读体会。运用重点段带动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语感,掌握语文阅读方法。

这节课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整体落实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与学的策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