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改》指导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 2

以《新课改》指导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杨天然四川省纳溪中学校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经历了几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后,对当前高中政治课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更深入把握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内涵,并在实践中了解新课改后高中政治课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找出顺应高中政治课改的有效对策,为推动高中政治课改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从这一目的出发,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展开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发展对策

当前,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迫切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创新,使高中政治教学跟上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为高中政治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的性质

高中政治课是中学基础教育中一门主要的课程,在高中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把握新课改后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搞清楚其课程本身的性质,以便为具体分析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提供理论基础和平台。

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第一次对政治课程的性质进行能够了比较明确和完整的阐述,明确了高中政治课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特征。归纳起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课程的性质主要有:

1、人文性。新课程对政治课程价值认识包含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标准》中明确指出:政治课程承载着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等功能,要让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这将有利于克服政治学习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工具性。《标准》在对政治课程性质进行描述中,把政治课程的设置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联系起来,强调政治课程对促进对外交往和增强国力的重要意义。指出:高中生通过学习政治,可以为他们使用政治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政治的工具性质可见一斑。

3、实践性。《标准》中明确指出:政治学习过程种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这就是说高中政治课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论课,而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它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学习的理论广泛用于指导学生的交流实际,促进个性的优化。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对策

从长远来看,高中政治教学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深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将会步入崭新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根据其课程改革的需要,继承多年来取得的经验,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以促成思想政治课堂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积极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观念

哲学上讲:正确的观念可以支配和指导人们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观念可能导致人们错误的行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也是如此,会支配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标准》的出台,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明了新的理念——在以人为本精神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倡导学生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着眼学生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知识与情感的认同。

首先,高中教师要转变单纯的理论教学理念,树立立足现实,着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高中教学目标和要求;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高中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科学化;坚持综合化的课程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结论和过程的统一,坚持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胆创新。

其次,树立学生主体观。现代教学论认为: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现代启发式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学生是认识学习的主体,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有利于促进思想性教学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等因素。

(二)创新教育方法,增强高中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高中政治的可接受性是理想的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是在政治教育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教育信息能够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积极性和状态。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反映了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及艺术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性特征相接近、相适应、相契合的互动关系。因此,增强高中政治与的可接受性必须加强主客体建设。

第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民主性。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的平等性、民主性。当代高中生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特别是受多元价值观念冲突,使高中生的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迫切要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高中政治教育应建立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第二,高中政治教育要体现价值性。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即合目的性,它要求高中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符合受教育者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只是一味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利益、适应经济需求以最终满足人的欲望。这样,当代高中生更多的把接受教育作为个人谋生和为未来做准备的手段,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实际利益。因此,加强高中生政治教育应体现科学性和价值性,把个人的成才和发展的合理性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使高中政治教育既服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需要,又服务于中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高中生合理需求和利益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这样高中政治教育才具有感召力、吸引力。

第三,努力实践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被作为特别要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推广可以完成几大变革:使学生由接受性转为自主性的学习,由规定性转为灵活性的学习,由单一发现性、封闭性转为综合、开放性学习,由掌握知识转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第四,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课堂教学看,高中政治应把现代教育技术当成提高教学效果和手段的重要捷径。幻灯、录象、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技术进入课堂,通过生动直观,变抽象为具体的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生动性,使课堂形式由静到动,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容易感知和领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三)设计特色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高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高中政治教学评价方式和体系,必须做到科学有效。

1、创建科学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其者主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学校要建立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法。教学评价应注重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的定性评价:其一,考察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生参与状态、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和广度以及参与效果”。其二,考察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学生创新学习的时间和数量,创新学习策略,创新学习设计,创新学习效果等。其三,考察教师是否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情感的发展。其四,考察教师能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总之,要以发展性的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标准,把主体性、创造性、互动性、情感性等作为中学英语课教学评价标准。

2、建构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

由于学习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是制约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强调价值取向多元性,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好坏纳入考核和评价体系。其次,要强调考试和学生活动及体验并重,笔者认为,在高中进行学习评价时,不仅把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外活动中“参与效果的态度、广度和深度”纳入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总之,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是政治教育中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动态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以〈新课改〉指导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