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我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分析

邢珺李军

邢珺李军(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案管理科250014)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028-02

【摘要】对我院2003~2012年10年的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并着重对10年的平均住院日进行动态分析。发现采取以平均住院日为目标的管理责任制可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介绍了我院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平均住院日目标责任制

对比,并着重对10年的平均住院日进行动态分析。发现采取以平均住院日为目标的管理责任制可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介绍了我院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管理措施。

1993年6月卫生部专门就“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位突破口,深化医院改革”问题召集国内一些大医院进行探讨,认为以缩短住院日为突破口,走质量效益道路是当前医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缩短住院日的潜力是很大的,是开法病床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平均住院日是直接反映医院医疗服务效率有效利用情况的指标,同时也是间接反映和衡量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近年来,我院把抓好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当作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中,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医疗效率和医院的管理水平。现就我院在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问题进行探讨。

1资料来源

对我院2003~2012年10年的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并着重对10年的平均住院日进行动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003~2012年相关指标比较情况(见表1),2003~2012年平均住院日发展及递减速度(见表2)。从表1可以看出,医院的开放床位在逐渐增加,病床周转速度和出院人数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平均住院日稳步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我院2003年平均住院日为16.10天,至2012年缩短为11.61天,仅为2003年的72%,10年来,平均住院日总的看来呈递减趋势,但递减稍不平衡,2006年的递减速度更快,说明近年来我院关注平均住院日是有效果的,特别是2006年以来医院采取的一系列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效果明显。

3讨论

3.1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

平均住院日是直接反映医院医疗服务效率有效利用、间接反映和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益,在医院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达到医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使医院步入质量效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2我院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采取的措施

我院是省属三级甲等医院,具有门诊量大、住院病人多、病情重、外地病人多的特点。一直以来,我院平均住院日都在15天以上,平均住院日长的外部原因包括保健病人多、重病人多、大手术多,外地病人多,患者多希望能够完全治愈出院;内部原因为医师对缩短平均住院日不重视、术前准备时间过长、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跟不上要求等等。我院在1996年开始以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要手段,通过强化自身内涵建设,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措施,平均住院日缩短效果明显。

3.2.1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2006年开始,医院加强宏观控制,把缩短住院日作为深化医院改革提高医院综合效益的突破口,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首先医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院平均住院日3年内逐年缩短,2012年达到12天的宏观目标;然后根据各科的治疗特点以及过去3年病区的平均住院日,制定出各科的平均住院日指标,加大平均住院日在质控体系的比例;质控结果与酬金挂钩,充分调动了各科主任及医务人员对参与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积极性。

3.2.2完善门急诊管理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提供先期条件。完善入院前的门急诊检查以减少入院后的检查时间,完善入院前的门急诊检查可以对一些疾病作出及时诊断,常规病人尽可能在门诊将必检项目做好,入院后以治疗为主,将大大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通过提高门急诊医师层次来提升门急诊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坚持首诊负责制;其次,加强门急诊医师力量,提高门诊诊断水平。如我院实行全日制门诊,出台《专家教授门诊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全院所有副高以上人员每周必须开设专家门诊,鼓励开设2个单元或以上门诊,其中内科系统副高以上人员每周至少开设2个单元,并对全年不缺诊的专家年终给予奖励。

调整绿色通道服务流程以完善门急诊病人入院程序。以往的绿色通道多局限于急诊,这一模式扩展到部分专科的“急诊-病房”一条龙绿色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科优势,将专科服务前移到急诊,使急诊病人直接得到专科诊治,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3.2.3加强住院流程各环节管理。住院病人每天的医疗费当天录入电脑结清,出院时避免或减少因退药及退其他医疗费用的操作而改变出院时间,延长住院天数。

3.2.4构建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切实执行医护核心制度。在原有质控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要求,建立了一个全院性、全员性、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制定了《临床科室质量管理考评方案》、《门诊科室质量管理考评方案》、《医技部门质量管理考评方案》和《行政后勤质量管理考评方案》。其中,重点要求切实落实医护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提高诊疗质量,明确规定住院病人入院标准、诊断标准、确诊时间、治疗方案、治愈标准和出院标准,并进行三级医疗质量控制。

3.2.5及时检查与治疗。医技科室充分地为临床一线服务,医院的检验医学部、放射科、CT室、B超室等医技科室打破传统的排班模式,弹性上班,增加加班等检查单元,及时地将各种检查结果送报临床科室,为临床医师对患者实施治疗赢得了时间。

3.2.6缩短术前住院日,加速床位运转。我院规定手术室、麻醉科做到按时开台,上午和下午手术连台,从而充分利用手术房间,并将其纳入质量管理范畴。为了保证周末入院的病人在双休日后能及时手术,规定辅助检查科室必须在双休日期间开展对病人的术前检查。

3.2.7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管理科专门负责监控各科室的院内感染情况,他们不定期地对治疗室、换药室、手术室及全院各病房实行监控,并不定期通报结果,对不符合测定标准的,及时采取措施,再行采样监测,直至完全达标,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日。

3.2.8加快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医院十分重视加快引进及推广高、新、尖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重视改良和创新技术,优化治疗方案,几年来引进及创新医疗技术近百项,保持了医疗技术的先进性,提高了疾病的诊治效果。

3.2.9加强后勤支持系统的管理。提高后勤支持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实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保证。逐步树立后勤支持系统树立“为临床一线服务”的理念,合理配置后勤服务资源,简化工作流程,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

4存在的难点

经过努力,平均住院日这几年逐步缩短,但要进一步缩短平均住院日仍存在以下的困难。

4.1外地患者比例大我院外地患者占55%以上,医院的床位费较低,多数患者不愿在门诊做各项检查,愿意先入院再做检查、等待手术或治疗。

4.2患者对治疗的观念尚有待转变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疾病诊治的观念尚有待转变,认为住院后应完全治愈才出院,尤其是外地和老年患者。但有些病的康复需要一定时间,如手术后的康复、慢性病急性加重后的后续治疗等完全可以也应该出院在家或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治疗。

4.3公费和医疗保险政策的影响根据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住院病人起付线以上部分医保承付80%~90%,其余部分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由于个人承担比例偏低,慢性病患者滞留床位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现行公费医疗、医保对一些药物的使用只限于住院期间才能报销,因而客观上会促使病人想方设法住院以用好药和进口药。这些政策的影响,势必会延长医保病人的平均住院日。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