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3

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

江滨张骁涢

天津大学

摘要:有别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中国英语”(ChinaEnglish)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中国“舶出”的英语词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英语”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也越来越侧重“中国英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有利于提升中国影响力,向世界营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总结其特点,以此说明“中国英语”在中国政治文化外宣英译中的合理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中国英语;时政术语;外宣英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TJWW17-008)成果

中国时事政治术语是指党和政府在我国发展不同阶段,处理内政外交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性词汇。诸多学者将中国时政术语特点归纳为概括性强、时代性强、涉及领域广和通俗性四大特点。中国时政术语涉及多个方面,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政策的特点,表达了我国不同时期的诉求。以“一带一路”为例,该时政术语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愿望。“一带一路”的英译“BeltandRoad”是典型的“中国英语”,在推进我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提高国际形象方面是一个良好的示范。时政术语的英译是“中国英语”的重要词汇表达,使用“中国英语”英译中国特色时政术语是有效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国家战略的手段,并且“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已愈来愈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一、“中国英语”有别于“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是英语在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产物,由葛传槼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文中(1993:18)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意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英语表达的中国本土化产物。由于中西文化不断的渗透和交流,大量汉语音译词或再生词进入到英语,形成了“中国英语”,如“一国两制”英译为“onecountry,twosystems”。

“中国式英语”最早用来形容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的洋泾浜英语(PidginEnglish)。李文中教授(1993:18)将“中国式英语”定义为:“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使用英语语言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如“让我看看”洋泾浜版本是“Pay-my-look-see”这句翻译混淆了所有格和宾格、词汇量少,且与中文“看看”逐字对应。洋泾浜英语是典型的错误表达,虽然极少数洋泾浜如“longtimenosee”已经为西方国家所接受,在生活中有交际功能,但其市场较小,不适用于中国特色时政术语的翻译。再如中国公示语翻译中经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如“小心地滑”误译为Carefullyslip,“护林如爱家,防火靠大家”误译为“forestsuchaslove,fireoneveryone”。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者有别,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英语。从翻译策略来看,“中国英语”归属于“异化”,使用该策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可以将外国读者带入中国情景,关注中国文本语言和文化差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大量“中国英语”异化词汇涌现,对英语词汇、语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越来越重要,在外宣翻译中的“中国英语”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正视“中国英语”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

二、中国政治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合理“异化”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合理“异化”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创造了客观条件。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是一种合理“异化”,既不超出异域读者的接受范围,又能对外宣传中国形象和中国声音,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方针政策的一种良好方法。

事实上,“异化”翻译的被接受度和文化交往的广度、深度是成正比的。随着全球化以及汉语影响力的日趋增强,中国政治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有助于在平等翻译的基础上如实地反映中国的政策和立场。比如“新型大国关系”的翻译,该术语是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2013年中美元首会晤时提出的大国关系,该关系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西方媒体将其译为“anewtypeofmajorpowerrelationship/greatpowers”甚至歪曲为“G2”,该英译不仅有歧义,且带有贬义色彩。Power有强权之意,很容易让人误解中美成立“两国集团”进行强权政治,不符合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特点。因此秉承我国外交政策理念和该时政术语的具体内涵,官方将其译为“anewmodalofmajorcountryrelationship”,充分表达了中国希望构建和平国际环境,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外交理念。

三、“中国英语”在传播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应用有效性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variation”,通过“异化”策略,在传播中国政治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防止“中国形象”不被误判,避免它国以“归化”策略为主导误译中国的外交立场和方针政策,采用“中国英语”对外传播中国发展战略具有有效性和长远意义。

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主要采取直译、直译+释译的翻译技巧。直译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如“一带一路”的翻译,“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倡议,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随即也出现了多个英译本,如:“ArevivaloftheancientSilkRoad”(古丝绸之路的复兴),但“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倡议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revival”复兴之意相差甚远,且有以偏概全之嫌;也有西方媒体将其英译为“China’sMarshallPlan”(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即美国为了使欧洲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的援助计划,最终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服务,这种译法完全曲解了中国想要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希望。因此,为了防止“中国形象”被误判,采用“异化”策略直译为“BeltandRoadInitiative(B&R)”,客观公正地对外宣传中国外交政策方针,营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且这种译法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接受。

再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该习语的翻译跃入众人眼中源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先后出现了多种译文:

译文1:Tobeturnedintoiron,themetalitselfmustbestrong;

译文2:Toforgeiron,youneedastronghammer;

译文3:Toforgeiron,onemustbestrong

译文1、2、3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自身”的理解,依次理解为themetalitself(被打的铁);astronghammer(坚硬的锤子);one(打铁的人)。结合语境,习近平总书记是就党内建设问题提出,我们需要极力解决党员内部问题,才能发展良好,因此,此处“自身”指的是“打铁的人”,译文1“Toforgeiron,onemustbestrong”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直译作为“异化”策略的常见方法,在外宣英译中“中国英语”的使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完全采用直译手法有时不能完全表达出时政术语的内涵,因此“直译+释译”方法是“异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2013年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前夕讲到:“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自此引起了该名言的翻译讨论。“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此句有多种解释,因此出现了三种英译:译文1:Effectivegovernmentrequiresminimalintervention.采用意译方法将隐含意思译出,可以进行交际但丢失了原文形式,不应采纳;译文2:Governingalargestateislikecookingasmallfish:itmustbehandledwithgreatcare.采取直译+释译的手段,先译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形式,再进行解释,给外国读者带来不同的意象,符合原文内涵,表达了勤勉工作,全心全意的态度。译文3:Governagreatnationasyouwouldcookasmallfish;donotoverdoit.该译文是引用1988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原话“Governagreatnationasyouwouldcookasmallfish;donotoverdoit.”他同样采取了直译+释译的表述,达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译文2与译文3的翻译都较好传播了中国政策,具有应用有效性。鉴于“治大国若烹小鲜”有多种不同含义,因此翻译这句俗语时应采取直译+释译的方法,先将本意译出“Governingalargestateislikecookingasmallfish”,再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由此可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运用“中国英语”外宣英译中国政治文化是可行的,且在传播中国政治文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有效性。

四、“中国英语”外宣英译中国时政术语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案例证明,“中国英语”能够进入交际,在实际外宣英译中,有时通过解释更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中国英语”不仅能够展现中国政策,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英语”不仅有效传播中国政治文化,也为英语语言增添新的素材和血液,丰富着英语语言的内涵。《牛津词典》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种英语词典的统称,是英国语言词典的代表。该词典不仅收纳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而且与时俱进,收纳了一些最新热门词语。据不完全统计,《牛津词典》中一共收入了245个由汉语引进的英语词。全球语言监测(GLM)总裁PaulJJPayack称,中国英语和其他混合英语丰富了英语词汇,已为英语贡献了986,120个单词。《牛津词典》也收录了许多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的中国英语,如“小红书”的翻译“littleredbook”、“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纸老虎”翻译“papertiger”等。“中国英语”这一英语语言的变体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和认可,可以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势在必行。中国时政术语的特点决定中国时政术语外宣英译中以“异化”为主导的趋势以及“中国英语”的应用有效性,同时有利于中国构建一个积极主动、倡导和平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Chinglish[EB/OL].https://www.languagemonitor.com/category/chinglish/.

[2]陈丽.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特点及其英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0-131.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4]林扬欢.中国特色时政术语的外宣英译——从“一带一路”的译法谈起[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23(2):78-83.

[5]王雪,蔡丽华.中国时事政治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3):298-301.

作者简介:江滨(1965—),女,汉族,安徽,天津大学副教授,文学士,研究方向:翻译和西方文化。

作者简介:张骁涢(1994—),女,汉族,湖北襄阳,天津大学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