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郑中文

江西鄱阳二中郑中文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强教师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其它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这点。学习语文不要仅停留在学习字、词、句上面或者认为理解了教材内容就理解了语文。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性。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起来呢?

首先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呢?笼统说语文是一种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的工具。具体说语文的工具性指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又是指语文的人文性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对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个性的培养上,也即便更注重语文的诗意美、情感美。如果把语文的工具性比作一个机械的机器的话,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大树。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只有把二者合而为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发挥语文的作用。

其次要培养性感,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语文学习要须知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关键是什么?是情感地培养。所谓“文章不是无性物”“人性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一个“情”字,只有“情”才能使文章充满血肉,文章才能生动起来。只有“情”的熏陶才能使自己日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那么在整个的语文学习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情感呢?

1.朗诵吟读

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书读多了“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吟读,读懂文章、读出情、读出美,从而入情入景入境入心,达到一种沉醉艺术境界的效果。此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作者所说的眼睛在旅行,心灵在散步,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诵篇中优美片断,从而拔动心弦,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那种人间仙境般美景,徜徉在作者对大自然一种美好享受的氛围中去。

2.情境再现

怎样才能体会作者情感之后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呢?那就是接着进行形象的感受。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被激发,从而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情感、品赏、运用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语言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的需要。比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们就可以通过词中所描绘的四幅图画“独立赛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从而进行语言文字上的感知,融入课文情境,进行形象感受、再想象,从而体验出伟人曾经何其伟大的志向,何其雄伟的英雄气概,最终走进伟人闪光的心灵。

3.补充想象

《客至》一诗,最后两句这样写“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我们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人欲呼邻翁与这客人对饮的情景,邻翁最终有没有来呢?来了之后又怎么样呢?通过这样的补充想象,从而去领悟诗的内涵,诗人的雅兴那会也许正高吧,很有一醉方休之感。诗的结尾耐人寻味,是杜甫不多见的清晰明快诗风之体现。

最后,要时刻注意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修养,更好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课后注重阅读,只有不断扩展自己阅读面,才能给自己补充更好的营养。阅读过程中,必须置身于作品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从而达到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的目的,提高语文水平的修养。

除此之外,我们要时刻培养自己的情操,写一写体现自己个性的作品出来。因为写作就像一条自由流淌的河流,它孕育着大自然的情感,一路上餐风沐雨,最后奔向激情的大海。这条河流一旦受阻就可能会“洪水泛滥”,所以我们不要阻塞了这条河流的自然流畅,从而使河两岸独特而美妙的荡然无存。我们要充分施展自己的主动性,释放美丽的情感,写出自己最富个性的作品出来,千万不要作空洞之作,无病之呻吟。大学都学过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其中描述了社会病态的审美标准,导致“江浙之梅皆病“这篇文章就是教育我们不要成为“江浙之病梅”,要“解其综缚”,让我们的“个性之树”健康成长,要让自己的情感自然地流露。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获得广博的知识,铸就自己优良的品格,还要投身到社会中去实践,去发现社会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等。发现了美,你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培养,语文素养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自然语文水平上去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就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