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游戏材料对中班幼儿发展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3

不同结构游戏材料对中班幼儿发展的影响

吴龙芳

吴龙芳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罗星幼教集团312400

【摘要】玩具是支持游戏活动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和工具,从结构上来讲可分为高结构性的玩具和低结构性的玩具。高结构性的玩具如娃娃、拼图等;低结构性玩具如积木、雪花片等。游戏活动的内容以玩具为支撑,玩具影响着游戏活动价值的实现过程。早期研究者调查了不同游戏材料种类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化质量的影响(Parten,1933;VanAlstyne,1932)。他们发现某些材料可引发团体游戏,而另一些材料则倾向于鼓励儿童从事独自或平行的游戏活动。儿童的活动就是他们为了适应环境所从事的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活动中的用具就不能再被看成是“玩具”了,而应该被看成是工具——用于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工具。

【关键词】中班幼儿;结构材料;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224-03

一、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分析

结构性是指玩具用途的特定性程度。玩具与其真实情境中的实物的相似程度越高它的结构性就越高,相反的,它的结构性就越低。高结构性的玩具例如,一辆警车的复制模型只能被用来当作警车。低结构性的玩具例如由积木和轮子粘在一起的木制车子结构性很低,虽然看上去不太真实,但却可以用来当作任何类型的车子。

当前幼儿园的高结构玩具通常也是模拟玩具,如(一)模拟生物玩具这一类玩具是以动物、人及各种生物为模型。(二)交通工具玩具交通工具玩具包括小型火车、汽车、卡车、货车、轮船等。(三)戏剧性游戏道具这类玩具是指那些可用于真实戏剧性游戏(即儿童自己扮演角色,自己演出的游戏)的物体的微缩物,大多数的戏剧性游戏玩具与家庭主题相关,一般可在幼儿园的办家家中心看到这类玩具,例如:娃娃、玩具电话等。(四)拼图拼图是很常见的玩具,它提供形状大小的配对练习。(五)套叠玩具孩子们在玩这种玩具时,按大小依次将物体一个个重叠在一起。低结构玩具通常是建构性玩具,它是一种开放式玩具,它是通过拼搭才能构成一种新的东西;不拼搭,就成了一堆废木块。建构性玩具可以让幼儿有多种不同的玩法,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弹性。儿童可以在建构过程的任何一个时刻完成自己的构造。

二、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班幼儿进行结构游戏的目的比较明确,并且能初步了解结构游戏的计划,他们对操作过程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关心结构成果。他们已经能独立建构一些较复杂的物体,也会按主题进行结构,要求美化结构物,并能围绕结构物展开游戏,能独立地整理玩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一般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二)自主性日渐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

从对活动材料的使用到游戏同伴的选择;从活动玩法的确定到游戏纠纷的解决,幼儿都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初始,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益智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较快地进入游戏,以往所存在的那种张望和犹豫不再出现。他们已逐步摆脱对教师讲解、示范的依赖,探索中的目的性增强,能有意识地根据材料所隐含的玩法进行思考和判断。当完成一项操作后,能独立地转入另一项操作。

(三)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

(四)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中班幼儿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五)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

(六)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七)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八)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中班幼儿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九)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

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十)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十一)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4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三、观察结果

表一:

象征性游戏表演游戏合作游戏创造性游戏

恐龙模型▲▲▲

交通工具玩具▲▲▲

戏剧性游戏道具▲▲▲

拼图▲

套叠玩具▲

积木▲

积塑▲

表二:

学习探索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新能力

恐龙模型▲▲

交通工具玩具▲▲

戏剧性游戏道具▲▲

拼图▲▲▲

套叠玩具▲

积木▲▲▲▲▲

积塑▲▲▲▲▲

从表一看出:高结构玩具在象征性游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象征性游戏和表演游戏使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再现现实中遇见的人、物、社会事件等,将现实中获得的社会经验在游戏中应用,同时,也丰富了游戏世界的内容和形式。在象征性游戏中,玩具充当了“信号物”的作用,是儿童产生联想的“引子”。在表演游戏中,儿童将头脑中已有的事件、经验、知识及意向等在游戏中展现出来,游戏给儿童应用已有经验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更是促进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基本都是通过玩具表现出来的,玩具是儿童表现自我的媒介和工具,尤其是形象玩具,使儿童游戏更丰富、更生动、更充实,游戏的价值也就更能充分地实现。其次,游戏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可以得到满足。而玩具则成为了儿童获得快乐的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儿童充分享受现实中所不能获得的自由。游戏的规则也是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游戏中的儿童是愉悦的、活泼的、惬意的,。儿童在现实中遭到的消极情绪需要得到宣泄和消除,这种需要在游戏中借助玩具可以得到满足。玩具是儿童的“伙伴”、要好的“朋友”,发展了儿童的友谊,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儿童在游戏中与布娃娃的感情会转移到现实中,促进了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游戏中的儿童宣泄不良情绪也是以玩具为发泄对象。可见,玩具在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表二看出:玩具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别的儿童合作、交往,需要社会交往技能。玩具在游戏中经常成为游戏中的儿童的交往中介或媒介,儿童通过某件玩具而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儿童为了争抢同一个玩具而发生冲突,此时,儿童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技能等,游戏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娃娃和长毛绒玩具可以让孩子练习交谈,锻炼照顾别人的能力。套叠玩具可用来帮助儿童发展顺序技巧了解大小关系。孩子在玩这种玩具时,按大小依次将物体一个个重叠在一起。这好像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捉迷藏游戏,儿童先看到一个物体,然后把它放到一个较大的物体里,逐渐看着小物体消失。游戏的本体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玩具的支撑,玩具是游戏活动的物质支柱。拼图玩具可以锻炼儿童分类、选择、认识不同的形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拼装模型可以提高儿童考察和领会事物的能力。各种积木(积塑)可以使儿童得到对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的初步感觉;而且,在不断自由组合新的形状时儿童的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挥。

四、研究结果

高结构性的玩具可鼓励婴儿(2到3岁)的假装游戏,但对年纪较大儿童的影响不大。年幼的儿童由于缺乏表征技巧,需要真实性较高的与主题相关的物体模型来开始其戏剧性游戏。

中班幼儿的表征技巧日益成熟,他们在使用高真实性玩具时比使用低真实性玩具时表现出更多的假装游戏。高细节化的玩具车比不太细节化的玩具车更能刺激中班幼儿参与假装游戏。即高结构性玩具比低结构性玩具更能刺激2到6岁的儿童从事假装游戏。

而另一方面,低结构性的玩具更能够鼓励4到6岁的儿童进行颇具创造性的假装转换。研究表明,尽管低真实性的玩具不会在整体上刺激产生那么多的假装游戏,但确实可以鼓励儿童从事更多的“非刻板化”层次上的转换(如把玩具车当作飞机).这也是使用低结构性、低真实性玩具的一个哲学理由。低结构性、低真实性玩具不能塑造儿童的游戏行为,反而被儿童所控制,使其满足儿童的游戏目的。

为什么低结构性、低真实性玩具的这个特征在今天的社会会如此重要?Wardle(1997)作出了如下解释:年幼的儿童需有各种机会去创造、想象和建构他们的现实,去控制他们的世界。这种将儿童的个人思想运用到游戏经历中的活动,对于发展健康的自尊以及奠定学习基础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这种信念十分重要。儿童的经历越来越受到成人的控制(计划、电视和录像节目,高结构性的教育经历),我们就此以往更需要提供简单、低结构性的玩具供儿童玩耍。

建议学前学校应提供2到3岁幼儿大量的高真实性玩具以刺激其玩假装游戏。这些材料应该适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表征能力,而学校也应该为4到6岁的儿童提供足够的高真实性玩具,从而鼓励其大量地玩假装游戏。同时,还应给这些年龄较大的儿童提供许多低真实性的玩具,以鼓励儿童进行创造性、非刻板化的假装转换。

参考文献

[1]丘学清.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出版社,2000.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美]约翰逊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爱华郭力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基于不同主体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D].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