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肿瘤增殖细胞活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子宫平滑肌肿瘤增殖细胞活性研究

廖文华

(南充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对子宫平滑肌肿瘤增殖细胞的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40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肿瘤增殖细胞活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usMT患者中PCNA阳性率处于85%~100%,且具有显著不同,患者的LMS之间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对BLM患者与LM患者比较,核仁直径与核仁颗粒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但LM与LMS之间无显著差异,LM是单一型,CL为单一型,BL为单一型与混合型混合,LMS则为弥散型与聚集型;结论:在usMT患者由良性过渡到恶性的过程中,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升高,PCNA的阳性表达在usMT中没有鉴别意义,但可参考其阳性率进行鉴别。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肿瘤;增殖细胞;活性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317-02

子宫平滑肌肿瘤(usMT)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肿瘤,分为普通平滑肌瘤(LM)、恶性子宫平滑肌肉瘤(LMS)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交界性平滑肌瘤(BLM)。而根据交界范围不同,BLM具体包括细胞型平滑肌瘤(CL)、奇异型平滑肌瘤(BL)、核分裂活跃型平滑肌瘤(MAL)、不典型平滑肌瘤(AL)与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瘤(UMP)为了进一步探究对于子宫平滑肌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判断,本文以我院5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4月份-2017年3月份诊治的40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2岁~56岁,平均年龄(45.8±1.2)岁。患者中LM14例,BL12例,MAL2例,CL10例,LMS1例,UMP患者1例。

1.2方法

对患者PCNA检测采用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公司的PC10单克隆抗体及S-P免疫组化试剂盒[1]。按照试剂盒操作方式对患者进行测定,并按照常规标准对结果判定。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探究结果采用计算机SPSS9.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全部通过AnovaFisherexacttest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本次所有患者中,PCNA阳性率基本为85%~100%,但患者的强阳性率各不相同,LM患者为15.2%,BL患者为23.4%,MAL患者为0,CL患者为24.5%,LMS患者为90.0%,UMP患者为33.3%,CL患者为24.5%,由于MAL患者与UMP患者例数太少,没有进行统计,其他4种患者与LMS患者之间差异性均具有比较意义(P<0.01)。

将CL、MAL、AL及UMP患者合并为BLM患者,并与LM比较,两者的核仁直径与核仁颗粒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LM与LMS、BLM和LMS之间并不具有明显差异。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PCNA表达与usMT的种类并无关联性。对细胞肿瘤的形态进行分析,LM是单一型,CL为单一型,随后为聚集型,BL为单一型与混合型混合,AL为单一型与聚集型、弥散性混合,LMS则为弥散型与聚集型。

3.讨论

usMT患者的发病人群以30岁以上妇女为主,大约占20%~30%。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发病率并不高,大约只占子宫恶性肿瘤中患者中的1.8%左右。但致死率却比较高,患者的生存率不足30%,而且即使确诊,范围大多只局限在子宫内,生存率大概也只有20%~60%。通过病理学观察分析,当usMT由良性向恶性转变的过程中,患者细胞的增殖活性及恶性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增高现象,而PCNA的表达率也显著提高。另外,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抗原(Ki-67)与p53基因蛋白也同时表现出增高现象[2]。所以,医学界基本认为,PCNA与p53和肿瘤的恶性程度、细胞分化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LMS患者中PCNA、Ki-67水平及细胞凋亡程度均显著高于LM患者。在本次研究中,usMT患者的PCNA阳性率达到了96.8%,除了MAL及UMP患者例数太少没有进行统计分析之外,对LM、AL、LMS以及BL的阳性率进行了统计,通过比较表明PCNA的阳性表达对usMT的诊断无借鉴意义。

NORs是核内与转录rRNA相关的一种DNA片段,主要位于近端的染色体上。目前,流失细胞术是一种常用的对DNA含量及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的技术,检测更加快速、便捷,且检测细胞术较少,能够快速的对细胞群体测定。核分裂数则是对细胞增殖进行评价的一种最简单、也最直观的指标,研究中子啊识别细胞时,多是通过M周期分析识别的。当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肿瘤细胞的大小、数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负相关性,与预后之间也具有负相关性,尤其是对于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及妇科肿瘤患者。不过对于usMT患者的报道研究相对却较少。国内的研究文献对报道中[3],通过对LM、LMS及BLM患者的颗粒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意义。LM患者的肿瘤细胞最大直径与BLM、LMS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与国外的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而且国外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仅发现LM、CL及LMS三种患者的肿瘤细胞差异具有比较意义,同时还发现在绝经期内的子宫患者中的要普遍高于绝经后期的患者。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研究人员的证实[4],LMS患者的要高于LM患者及正常子宫肌层患者的肿瘤细胞数。

综上,通过本文探究在对usMT诊断时,除了传统病理学指标可以采用PCNA的强阳性等方式对BLM、LMS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于倩茹,李旭,路临毅,张向前,曹瑞芳,翟鑫.含四氢吡啶双芳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01:8-14.

[2]俞洋,闫星,乔春华.含过氧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03:175-181.

[3]黄敏,李坤,靳书语,崔婷秀,刘丹,赵临襄.18β-甘草次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J].药学学报,2015,10:1263-1271.

[4]张旭标,张建,林涛.脑肿瘤微血管密度及干细胞增殖活性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