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王青

王青(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251114)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对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中职学生德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营造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以及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和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德育无能。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实效性偏低。中职学校近些年来因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等缘故,生源受到影响,有时被迫降低招生标准,导致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职学校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这样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其生命力。

一、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在初中阶段,老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一直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作宝,却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当根草,他们一直不被人重视,甚至被当做“包袱”被老师扔掉。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的心理备受压抑,对他人有怀疑和排斥心理。这些学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叛逆心理较重,对事情不关心,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热爱集体,不关心他人,不服从管理。面对这样的学生,给中职学校的老师带来了挑战,尊重、关爱学生将是改变学生最有效的方式。

二、照搬普高德育经验,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许多德育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未注意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

三、德育课特色不明显。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教条,却又在多元的现实中手足无措。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

四、知性德育还在大行其道。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旗也举了不短的时间了,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应试教育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也很管用,势必造成德育在知识化的教育中,由“属人性”抽象成为各种规律、规则、制度以及这些知识的载体——德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这种课程还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形式化,评价体系表面化、虚拟化。道德知识也许是可教的,道德情感却在灌输中麻木了,道德行为更是在想象中虚构出来的。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心里的“不能承受之重”。杜威对作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德育课程有着著名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他指出,“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

五、德育方法传统化、单一化。目前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德育工作还多采用传统方法,就是责之、禁之、压之多,而导之、引之少,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德育效果也就不明显,有时只起到了扬汤止沸的作用,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和践行。

六、德育工作缺乏个性。一是模仿型,自己没有创意,喜欢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照葫芦画瓢。二是任务型,上边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来开展育人,德育工作缺乏长远的打算和统筹安排。三是集体型,经常以集体活动、集体会议、集体讲座牵头,内容单一,形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共性问题,不注重学生道德认识与觉悟的个体差异,缺少针对性。

七、对网络等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缺乏良策。在当今信息与通信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柄“双刃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虽给中职学生多彩的天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许多中职学生沉醉于网络这个无边的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思想观念对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了学习成绩,还对其人格健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八、法制意识淡薄,遵纪守法教育力度不足。对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多次接受过法制教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每学期都有接受法制教育,但难以入心,影响不深。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虽接受过法制教育,但不信任,表示对司法机关办事的公正性存在怀疑。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一般了解,执行也一般;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了解,并能认真执行;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受其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