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临床分析

/ 1

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临床分析

李化忠刘俊梅张丽宏张玉超

李化忠刘俊梅张丽宏张玉超(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内蒙古乌海016000)

杓状软骨脱位是全麻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虽不多,但随着全麻气管插管的增多,其发生率亦有上升趋势。我院2008年5月-2010年2月期间出现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4岁。均为不完全脱位,3例左侧脱位,2例为右侧脱位。ASAI-III度,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其中气管插管困难4例,体胖、颈短、口小者1例。

1.2诊断与结果均在完全清醒后1-3天出现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伴声嘶,发音困难5例,其中例出现呛咳,进食困难。间接喉镜检查见杓状软骨脱位,黏膜充血水肿,声带不能闭合。表面麻醉下次复位成功4例,2次复位成功1例,术后辅以激素,雾化吸入及抗生素治疗。4例拨动回位复位。声带活动恢复,发音改善,声嘶明显好转,随访1月,发音恢复正常,无后遗症。1例发现晚(术后1周),半年恢复。

2讨论

杓状软骨脱位为麻醉后少见并发症,多发生于气管插管困难者,但顺利插管的患者亦有发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预防其发生。[1]气管插管致喉部黏膜损伤,喉部不适疼,发音困难易掩盖杓状软骨脱位,气管插管除多由于操作不当,暴力插管所致,最常见的是喉周软组织的损伤。一般认为由于镜片过深,上提用力过猛,过度牵拉会厌襞和声带,使杓状软骨脱位。因此气管导管过粗,带管期间呛咳或口腔内手术将导管强行固定在口腔一侧,使该侧声门组织受到推压,也可以导致杓状软骨脱位。有2例发生在同一麻醉师身上(刚工作不到半年),所以缺少工作经验的麻醉师更应引起重视。

杓状软骨脱位的诊断并不难,但由于少见,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故各科医师对此易忽视。依据病史,声嘶及一侧肿胀即可诊断,确诊后尽早复位。可在间接或直接喉镜下进行,喉部表面麻醉后拨动复位。复位后声嘶明显减轻,声带运动恢复正常。如一次复位不成功,可重复进行,多能复位。杓状软骨脱位一经确诊后应立即行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手术以尽早施行为佳。[2]若杓状软骨肿胀较剧,可待肿胀大部消退后再行拨动,较易成功,一般不迟于1-2月。

降低杓状软骨脱位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预防是关键。诸如正确熟练掌握插管技术;妥善的麻醉诱导;充分的肌肉松弛;选用合适的导管,拔管时气管应完全放气;术中避免频繁变换患者体位和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孔维佳,杓状关节脱位,见:黄选兆,主编,实用耳鼻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00

[2]殷建军,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的探讨,临床医学,2003,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