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大语文观的一些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1

创建大语文观的一些尝试

穆小梅&nbsp,&nbsp,

关键词:开发;利用;资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对语文资源如何开发,已引起了社会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研究。作为第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也在实践中学习着、在实践中反思着。

一、背景探究,语文资源开发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的确,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使传统的语文课程资源,如黑板、教科书、练习册等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语文教学的需要。“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和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从不同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和运用语文。曹雪芹曾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观点。“生活”对我们教学来说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巨大资源。

二、转变观念,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利用

1.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一经被开发利用,就会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因为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和学习时空的拓展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2.教师是语文资源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否重视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关系到语文改革的成败。因为先进的课程理念和好的改革设想,只有当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转化为有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控制时,才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效果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大胆实践,开发利用语文资源

教材不是惟一的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语文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从而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涵盖面广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时代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立足于课本,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有选择地从课本上提取教学资源,并根据选文的文体特点、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因素来因材施教,内引外联,最大强度地发挥其作为基础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1.开发网络资源。例如学习《苏州园林》时,同学们大概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地位,非常渴望能看到真正的景色风光。于是,笔者布置大家课后上网查找资料。最后笔者把同学们查找的四十八幅苏州园林的美丽图景通过大背投展现给同学们看,以做到师生共享。

2.开发民俗资源。学习《端午日》时,同学们在了解了湘西端午民俗后,都非常想了解本地的端午习俗。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畅谈了“宿迁三大节日的习俗”。课堂气氛非常浓烈,效果特好。

现代教材也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按单元设计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名著推荐与阅读”,为学生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我爱文学”。同学们开发了课外图书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同时发掘了自我创新能力。再如“走进图书馆”主题活动,笔者让学生了解走进图书馆以后,如何探索书目、做读书卡等。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如何进行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给予了方法上的具体指导。“名著与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精选的名著内容,更为师生开出了课外阅读名著的具体篇目,确实体现了教材的全新内容。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这里的“渠”是指语文教学的话,那么“源头活水”则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内外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资源意识的逐步加强,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课内外的学习过程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就能把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崭新的天地和更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龙坪中学56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