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李传知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第十一小学641000

摘要:为了有效地利用正迁移,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暗示,学生动手操,小组合作学习,并适时加以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体验成功的喜悦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正迁移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学习

掌握和运用规律,自古为人们所重视。“为迁移而教”。说的就是迁移在数学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运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深刻,也就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这样就更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注重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注重提供与新的知识具有共同的构成部分的材料,准确把握各知识的生长点与转折点,使已有知识成为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复习相关的知识,明确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及时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构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促使正迁移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学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那么圆又可以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呢?引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偶数份,动手拼一拼。有的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学生借助拼成的图形,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至于圆转化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无须老师再作特别说明。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自己研究出来圆的面积公式。

二、提高概括水平和发展正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手段

迁移理论认为:“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它能使学生把一般的概念、规律、原理运用到其他的学习情景中去。而不必对每一个新的学习情景做出新的反应。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的认知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理论飞跃到实践,以克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从而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再现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增强抵抗负迁移的免疫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会了学生概括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概括水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复习题设计如下:

16000&pide;4000=4

1600&pide;400=4

160&pide;40=4

15&pide;5=3

问学生这是什么规律?然后出示:1.6&pide;0.4=?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计算,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1.6&pide;0.4转化成16&pide;4进行计算。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测,让学生练习例题:56.78&pide;0.67=?至于如何转化,转化时该注意什么尽在不言中,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利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迁移理论认为:“学生的一般规律和概括性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最初学习时运用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达到的。”只有学生认识到一个规律可以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学习情景中,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才算真正被学生掌握。

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练习,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自学能力无疑都得到了飞跃发展。

另外,为了有效地利用正迁移,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暗示,学生动手操,小组合作学习,并适时加以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