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雨、污水管网改造设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市政雨、污水管网改造设计浅析

林依豪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市政雨、污水管网的分流改造是当前旧城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重点,也是提升污水管网收集率及污水厂进水浓度的前提。本文主要分析雨、污水管网分流改造设计的要点,提出措施与建议,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错、混接分流改造

由于早期城市建设大多采用合流排水制,老旧城区的生活污水及雨水冲刷的面源污染物均通过合流管网排入下游水体,造成了城市水环境的污染。虽然后期可通过在水体周边建设截污管,将直排污水截流,控制合流管网的污染物性质以面源污染及初期雨水为主。但老旧城区普遍存在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的情况,雨季时部分生活污水仍然能通过雨水管或合流排口溢流进入水体,因此对老旧城区的错、混接管网进行分流改造,能进一步削减合流排口的溢流污染,提升污水管网的收集率。

1分流改造措施及设计原则

通过分析老旧城区的市政管网资料,归纳排水管网的错、混接类型、对应的分流改造措施及设计原则如下:

1.1分流改造工程措施

1.2分流改造工程设计原则

(1)管网分流改造设计应建立在梳理核实现状管网资料的基础上;

(2)新建排水管道路由尽量避开各类管线密集区域,方便施工;

(3)新建排水管道穿越现状道路长度超过10米时,优先采用非开挖施工工艺,方便交通导流;

(4)新建管道起终点尽量落在现状排水检查井上,便于现场定位。现状污水主干管原则上不宜增设检查井。污水支管上增设的检查井,应优先设置在新建管线与现状管线的交汇处;

(5)现状道路下仅敷设了市政雨水管线,但未敷设完整的污水管线,实施分流改造困难时,考虑在雨水管线上合适位置设置截流井,截污分流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6)新建排水管道实施后,优先拆除错接管段并封堵管口,实施困难时采用C15混凝土灌注封堵管道,并对封堵管道的资料进行备案;

(7)采取合理化设计,降低改造施工过程中污水临时导排的难度;

(8)新建排水管道采用重力流,原则上不设逆坡或无坡,水流转角不宜小于90°。

2分流改造工程设计要点

2.1管道施工工艺选择

现状道路的路面结构层以下存在不同类型地层分布、多种管线交错或不良地质等复杂条件。对于道路下已建成排水管线的改造工程,通常采用开槽施工和非开挖(顶管、牵引管)施工工艺。

开槽施工工艺适用于新建管道埋深较浅或相邻管线位置需探明的改造路段。传统放坡开槽施工的作业面对沿线建筑物和现状管线影响较大,因此可预先通过注浆加固措施对拟建管线两侧和基础地层进行处理,满足最小放坡的开槽施工条件同时有效防止沟槽塌陷。注浆工艺的选择根据管道敷设土层的松散度、力学性质及地下水位等地勘条件确定,推荐管道埋深≤3.5米时采用压密注浆工艺,管道埋深>3.5米时采用高压旋喷桩工艺。

非开挖施工工艺适用于新建管道埋深较大或不具备开槽施工条件的改造路段。通过设置小型作业面,采用机械定向顶进、钻进牵拉敷设地下管线,能有效降低管道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减少现状管线迁改量。非开挖(顶管或牵引管)工艺选型根据管径、作业面和拟建管线位置确定。管道敷设地层存在不良地质情况时,应综合比选注浆工艺方案对管道基层进行处理。

2.2管道接口措施

新建管道接入现状排水检查井,首先应在检查井上游设置临时导排措施,检查井室结构状况,确定符合要求后在井墙相应位置开孔接入管道。管外壁与墙身间的空隙采用1:2的防水水泥砂浆均匀灌注。防水剂用量按水泥比重的2%~5%掺加,防水等级P6。

现状排水管道上增设检查井,应复核现状管网资料,通过交叉定位确定新建检查井位置。上游设置临时导排措施,采用开槽施工工作井至现状排水管的基础面并恢复管道接口,在工作井内砌筑检查井,同步接入管道。

2.3管道清淤

现状道路的部分排水管道经多年使用,大量的泥砂、污染物沉积在管道及构筑物内,严重影响了管道的排水能力。水量较大时,冲刷的沉积物也会对下游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应考虑根据管径和管道淤积程度划分清淤管段,设置导排降水措施,采用机械和人工水力冲洗结合的方式分段清除管道的淤泥,确保管道正常运行。

3结论

鉴于现状市政道路下的管线工程情况复杂,具体设计时应结合工程实际,在充分了解地下管线分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团结,市政管网工程改造设计要点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科技资讯,2015。

[2]孙培卓,市政道路排水改造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