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公敌》中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冲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3

浅析《人民公敌》中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冲突

陈烨

(上海师范大学)

易卜生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戏剧家,也是十九世纪西欧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戏剧家,《人名公敌》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社会问题剧。

《人民公敌》讲述了在挪威南海岸的一个小镇里,斯多克芒医生发现了温泉浴场不为人知的惊天大秘密,小镇居民、政府官员、报社编辑和工厂老板等多数派对于解决温泉浴场事件的态度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利益的碰撞打碎了人性的丑陋和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荒谬,少数派斯多克芒医生由人民的朋友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与人民为敌。本文将借用19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提出的“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法”来分析这场温泉浴场之战中“少数派”与“多数派”这冲突双方的人物形象。

一、人民公敌中的多数派

《人民公敌》是易卜生在1882年所创作的一部有着激烈戏剧冲突的五幕话剧,其中的戏剧冲突主要是作为苍苍烝民的多数派与寥寥无几的少数派之间的人物冲突,多数派的一部分成员是小镇上唯利是图的小资产阶级,他们把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一昧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另一部分是因浴场事件而聚集在一起的广大群众,他们愚昧,易受暗示和轻信,在群体中集体无意识。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剥削,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剥削,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1]

勒庞的这一理论和《人民公敌》中第四幕“人民大会”上聚集在一起开审判会的群众形象完美对接。温泉浴场事件几经周折,斯多克芒医生由人民的朋友走向人民的敌人,在第四幕中市民聚集在一起,准备着一场审判。

一个人(在另外一群人中间)这回咱们跟谁走?

另外一个人(也在那一群)咱们留神瞧着阿斯拉克森,他怎么办,咱们也怎么办。

审判大会上蜂拥而至的群众,就像田野里的草,风往哪边吹他们往哪边倒。他们有意识的人格正逐渐消逝,无意识人格逐渐得势,此时的“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人们的盲目从众心理相互传染,他们附和市长,推举阿斯拉克森为大会主席,附和阿斯拉克森,剥夺斯多克芒医生说话的权利,附和所有看似有权力的精英人士,从拥护斯多克芒医生到打倒斯多克芒医生,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顺着潮流在走,可他们却看不到潮流的背后正是无知的黑夜。

多数派的群众们在丧失理智时,会认为凡是多数派所拥护的就是真理,被密密麻麻的人群遮住双眼的他们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他们所拥护的市长彼得•斯多克芒先生是一个奉行利己主义原则的人,他十分清楚浴场污染会给疗养病人和当地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但他身为浴场委员会主席,却更加在乎停业休整的温泉浴场将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亏损,所以在多次劝说斯多克芒医生无效之下,他选择利用公众利益作为挡箭牌,因为他知道只有把多数派的群众拉拢到身边,他才有对抗斯多克芒的力量。实际上,他并不在乎市民们的利益。但群众却愚蠢的以为市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民着想,他们跟着他的脚步,听从他的宣言,就像霍夫斯达所说,这是本地人崇拜当局的坏心理,实际上则是对权威的崇拜和屈服。

在浴场事件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庞大的,但人民群众的走向却是由霍夫斯达、毕凌、这些多数派的小中产阶级所引导的。

首先分析报纸编辑霍夫斯达,他是典型的“墙头草”型人物,也是典型的盲目愤青。霍夫斯达初次得知浴场传染病时,只觉此消息值得爆料,并未感到不妥。当他第二次与斯多克芒见面时想借此机会打倒大权独揽的官僚们,此时的他只是抱着一种泄愤心理在对待浴场事件,他并不懂得真理为何物,只是想与政府对抗,追求自己模糊不清的真理。

霍夫斯达并且我想要是新闻记者放过一个可以帮助受压迫的群众得到解放的机会,他就放弃了一个很大的责任。

霍夫斯达口口声称“真理比什么什么都重要”“打倒大权独揽的老顽固”“新闻工作者的道义”其实只是想借用此事推到政府,推到那堵厚实的墙,让他们这群中产阶级走上领导者的舞台罢了。

另一位多数派是永远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印刷厂老板阿斯拉克森,他同时兼任该镇房产联合会的主席,在把房产出租给从外地前来小镇温泉浴场疗养的病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浴场带来的可观利益,因而把浴场当作取之不尽的“一座小金矿”。当他得知浴场事件的炒作和改造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他积极支持斯多克芒医生,并称其为“群众的好朋友”。然而,事态忽变,当浴场的改造不再给自己带来利益,反而会加重中产阶级的税收负担时,恪守中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的阿斯拉克森迅速改变主张,把斗争的矛头转向斯多克芒医生。在人民大会上,阿斯拉克森以市民大会临时主席的荒唐身份,一次次地试图剥夺斯多克芒医生的话语权力,甚至打着“公众”利益的旗号,鼓动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中产阶级小市民对其进行讨伐。对于阿斯拉克森这类恪守利己主义原则的多数派中产阶级来说他,们不愿与人民为敌,真理与否,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看重的只有眼前的利益,所以人民群众愿意跟随他们,因为在人民群众看来,智慧与利益相比,显然利益更为重要。

斯多克芒医生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那结实的多数派。不是别人,正是那挂着自由思想皇子的该死的解释的多数派!

斯多克芒医生那就是你们从祖宗手里继承下来,到处糊里糊涂宣传的一个教条,就是说:群众、普通人、平庸的人,是人民的精华----他们就是人民——一个没有知识、没受过培养的寻常人跟少数优秀知识分子同样有权裁判、批准、建议和管理。

上文简要的分析了《人民公敌》中的多数派代表,也简单的论证了勒庞所提出的群体的一般特征,印证了“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但《人民公敌》和《乌合之众》毕竟是旧世界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将所有现象都以此概括,况且,当时的挪威是一个资本主义初步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却很缓慢的社会,无产阶级在社会上只是初步形成,大多数人民群众除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之外,还未接触到另一种思想,所以才会在中产阶级们的蛊惑下随势而倒。多数派虽然是愚蠢的,无意识的,但当多数派得到少数派的指点,觉醒之时,便是所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也是接下来我所要论述的,少数派斯多克芒医生失败的原因。

二、人民公敌中的少数派

“少数派是多数派的对立面,也指某个特定的族群或小众群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可以见到少数派的身影,只要在数量上不占有优势,就可以被称之为少数派。”虽然少数派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却往往能够在质量上占据优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人民公敌》这部剧中,前后所表达的是易卜生的两种思想,前半部分是关于环境与精神同时污染,而作为少数派的斯多克芒医生则是代表是公理与官僚权势作斗争;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群体认知,亦是易卜生通过斯多克芒反复讲的多数派和少数派问题。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是最典型的戏剧冲突,在众多人物形象中,斯多克芒医生作为典型的少数派代表,冲突的另一方,他是非分明、恪守医德、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和家庭利益而维护集体利益,具有鲜明的个性、近乎偏执的使命感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最为重要的是,斯多克芒医生有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并不盲目从众,也正是这些特征让他走向了少数派,推动着戏剧走向高潮。

斯多克芒医生作为浴场医官,尽心竭力研究浴场污染问题,最初他选择曝光此事,只是因为他把小镇居民和疗养病人的生命安全置于个人利益和地方经济利益之上,但事态变化莫测,他未曾料到市长哥哥彼得•斯多芒克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混淆事实,发动群众攻击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斯多克芒医生明确的认识到,受污染的并不是温泉浴场,而是人民的精神生活,是整个社会机构,也正是他的清醒认知让他喊出了那句著名台词“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独的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斯多克芒医生虽然被群众污蔑为人民公敌,但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斯多克芒医生并不是被迫走到人民的对立面,而是他看清楚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和多数派的愚蠢之后,一步步清醒的、自愿的走到人民的对立面,成为少数派,成为人民公敌。

斯多克芒医生多数派从来没有公理。从来没有!这也是思想自由的人必须揭穿的一句社会上的谎言。多数派的分子是什么?是有智慧的人还是傻瓜?我想,大家一定同意,世界上到处都是傻瓜占绝大多数。多数派有势力——可惜没有公理。只有我,只有少数的人,才有公理,少数派总是对的。

少数派和多数派是否总是冲突对立。身为少数派的斯多克芒医生明白真理为何物,拥有领导者的智慧,但从他的一些呐喊口号里依稀可以看出,他近乎偏执的认为少数派绝对正确,多数派绝对错误,如果真是如此,那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众从”又该如何解释呢。“众从是指群体中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现象。”[1]这一现象说明了多数派和少数派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具有共通性,而真理并不被任何一方所掌握,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解释真理罢了,所以温泉浴场事件,多数派只是事件现象,并不是问题根源。

作为多数派的群众虽然在聚齐之时,呈现出低能、无意识的状态,但他们也不全然是傻瓜,他们也能看到少数派所受到的愚弄,只是暂时被市长和霍夫斯达那群领导者的名望和他们的断言、重复、传染手段所误导着,斯多克芒医生揭露了一个又一个既成真相,“人民的精神生活根源全都中了毒”“多数派从来没有公理”、民主并不掌握在平庸的人民手里,在这一过程中,他忘却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斯多克芒医生本是抱着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目标才去揭露浴场污染的,却在最后悲剧性的脱离了人民群众,从某种程度上讲,“医生在敌人的围攻中,自己孤立了自己。”这是他最大的悲哀,也是他最后的胜利。

组成多数派与少数派的是真真切切的人,他们时而对抗,时而融合,我们无法将其彻底割裂,但就《人民公敌》来说,易卜生希望通过这个命题换取观众的反思,正如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儿,寻找野孩子,这是斯多克芒医生幻灭美梦里的最后一丝希望。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2]李兵:《<人民公敌:易卜生的最后一部社会问题剧>》,《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

[3]王晓兰:《论<人民公敌>中‘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冲突》,《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作者简介:陈烨(1994-),女,陕西咸阳人,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