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改方案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改方案的探索

齐霞

齐霞

[摘要]如何全面地提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并科学有效地开好课程,对专业进行教学教法模式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会鉴赏和分析音乐,促进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也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音乐鉴赏普通高校课改方案探索

大学音乐鉴赏课是面向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一门素质课程,对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提升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全面地提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并科学有效地指导其进行音乐鉴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纵观历届毕业生的就业,重新审视音乐鉴赏教育,正视挑战,面对现实,开好音乐鉴赏课程,对专业进行了教学教法模式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授课前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大学生进入高校,通常以文化课作为录取的标准,而学生的音乐素质,跟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和学生自身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大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具有识谱视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但还有一些甚至是乐盲。面对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音乐鉴赏课授课前必须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水平进行调查摸底,搞清楚有多少学生具有识谱能力,有多少学生具有演唱能力,有多少学生有音乐兴趣爱好,有多少学生不懂乐谱、不会唱歌、甚至不喜爱唱歌,有多少学生喜欢乐器,喜欢什么乐器,演奏水平有多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等。根据对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制定对应措施。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的调查,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内容。将教学与实践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音乐作品的高低、雅俗、难易、中外、古今、类别,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中到外的原则,让学生听懂理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视频、音响和史料,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较,如中外音乐比较,同一作品不同演奏乐队、不同指挥的比较,同一体裁不同地区或不同音乐风格的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具备从多侧面、多视角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并以此进一步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某一音乐作品,通过想象、创造,并结合音响、歌唱、舞蹈、表演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进行了音乐审美感受和音乐审美体验,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需要。其次,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浩瀚如海,水平再高的演唱家和演奏家,也不可能演唱、演奏完所有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鉴赏教学不可能对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进行逐一鉴赏。只能根据教学课时的多少及学生的鉴赏能力,选择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教学。但是对选准的作品就不能泛泛而谈,应当精雕细刻,讲透讲深,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作品的内容、特点及风格。对鉴赏过的每一个作品,都有不同的收获体会,真正听出作品的滋味,得到艺术的享受及美的熏陶。音乐鉴赏课程重点是教会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起到典型示范、举一反三的作用,切记贪多求全。

另外,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教学内容往往按照教师个人研究的深浅而准备,研究深的多讲,研究少的少讲,甚至不讲,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教师应该按照学科规律的要求、学生的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身的学习钻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对自己不懂的相关领域,还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研究和探讨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同时,教学计划必须明确教学的指导原则、基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效果的考核办法,贯彻计划的措施等。这样就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强教学工作计划性。三、采用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音乐鉴赏课是一门艺术课,不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等死板的教学方法,这些单一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既缺乏教学形式上的灵活性和教学风格上的多样性,更缺乏教学互动及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预发式方法:不论作品的规模有多大,欣赏作品前,教师一定要把所要介绍作品中的主要旋律写出来,哪怕仅仅是片断,弹或唱给学生听,如果可能也可组织学生唱一唱。熟悉了作品中的主题或旋律之后,再介绍这些优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及风格、主题内容。通过学生反复聆听,教师的引导、提问以及细致的讲解,指导学生进入联想和感情体验。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先把发生在中国古代南方,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结合多媒体动画视频,了解故事情节与其相对应音乐的展开进行解说,当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开始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的结构及特点,这部协奏曲与其它协奏曲的区别等,然后再把每一乐章的结构、手法、标题及内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之后才是逐乐章的欣赏。当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明确了作品的主题及各种乐器和作曲手法在作品中的应用后,再聆听作品,那音响仿佛把他们带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乡村,最后观看动画片,感受到梁祝真挚感人的爱情,以及双双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形影不离的动人画面。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法即老师讲—学生听—完整听—分段听—整体听有着很大的差别,消除由于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导致的知识技能支离破碎,难以系统学习和掌握等问题。

2.座谈讨论式方法:教师根据在课堂上讲授的音乐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内容充满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关系。如教师可以先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以及作品的曲式结构简单地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讨论分析一个乐章,最后再由各组选派代表将分析的内容阐述出来。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思维积极起来,学得主动起来。转贴/3.探究式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常与座谈讨论式教学方法一起使用。即教师要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或者学生质疑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对音乐作品各抒己见。如学生聆听教师指定音乐作品,对作品的重点或难点的乐章,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最后做总结发言。4.情境式方法:这是音乐鉴赏课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最好、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例如欣赏作品《伏尔加河船夫曲》,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俄罗斯风情的图片以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们拉纤的过程这一场景的播放,使鉴赏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5.快乐式方法:所谓快乐教学方法,是因乐施教的教育方法,课堂上始终充满欢乐愉快、轻松舒畅、和谐融洽、幽默喜悦的气氛,让学生感到音乐鉴赏过程是美的享受过程,以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乐器的特性时,可以带一些乐器让学生参与演奏,还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用品,自制一些打击乐器,像沙锤、锣、碰铃、木鱼等乐器,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演奏,在演奏和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关键是要多听、多接触与多欣赏,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才能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钻研,不断积累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音乐,分析音乐,提高审美修养,促进大学生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也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注:[1]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英萍《关于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内容设置与方法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

邮编:458030

(责任编辑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