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欧勇,樊学文,文雪平

湖南宁乡市人民医院骨科410600

【摘要】目的:分析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对象来自本院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84例,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半椎板切除术治疗,42例)、研究组(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比较治疗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患者临床表现以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运动损害、下腰痛、大小便功能异常等为主,往往会导致患者生活困难、功能受限,加重了家庭以及社会负担[1]。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主要手段,传统半椎板切除术后恢复速度较慢,疼痛感明显,治疗效果一般,患者接受度较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故本文对本院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84例进行研究,评价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纳入研究对象来自本院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84例,均经MRI及CT诊断,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42例)、研究组(42例)。研究组女性18例,男性24例,年龄在62-79岁,平均年龄为(70.52±6.14)岁;病程在1-6年,平均病程为(3.52±1.14)年。对照组女性16例,男性26例,年龄在63-78岁,平均年龄为(70.59±6.11)岁;病程在2-5年,平均病程为(3.58±1.11)年。基本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排除病理性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肾/肝功能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半椎板切除术):明确患者腰椎狭窄部位,全麻成功后,从腰椎后侧入路,充分暴露患侧椎板,半椎板切除范围为内侧至棘突根部、外侧至关节突内缘,将左或右侧椎板切除,以椎板咬钳将患侧及对侧的黄韧带及增生骨质咬除,直至可以看到双侧硬脊膜后外侧面,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术后予以消肿、抗炎等对症治疗。

研究组(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明确患者腰椎狭窄部位,全麻成功后,从腰椎后侧入路,充分暴露责任节段椎板及关节突关节,经椎弓根拧入椎弓根螺钉,C臂透视机确认螺钉位置良好,椎板咬钳咬除狭窄椎管处全椎板、肥厚黄韧带、增生骨质,仔细减压椎管、神经根管。拉开神经根,后外侧切开纤维环,切除退变髓核组织、终板软骨,先将咬碎的棘突、椎板骨质部分植入椎间隙,而后将合适大小的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安装连接棒,椎间隙加压后锁紧螺帽,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术后予以消肿、抗炎等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日本腰椎JOA评分量表评价术后治疗优良率,具体标准如下:①JOA评分改善率大于75%为优。②JOA评分改善率在50%-74%为良。③JOA评分改善率在25-49%为可。④JOA评分改善率在25%以下为差。治疗优良率计算方法为显效及有效人数除以总人数[2]。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计算方法是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n/(%)]”,计算方法是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统计学对比两组治疗优良率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多伴有神经根炎症粘连、水肿、充血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神经根持续受压,极易出现神经根不可逆性损伤,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3]。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虽然暂时缓解了患者病情,但手术对患者后柱结构造成了破坏,增加了椎体滑脱不稳的可能性,并且对神经根以及椎管减压不充分,以及硬膜囊、神经根粘连,增加了腰椎再狭窄率,远期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高尚武[4]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有效性较高。因为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减压范围大,可彻底扩大椎管、减压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能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疼痛、麻木无力感,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可同时矫正患者腰椎侧后凸畸形及椎体不稳,也可避免远期因后柱结构破坏所造成的椎体不稳,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弥补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的不足,缩短了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节省了一定的医疗资源[5]。

综合所述,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取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樊宏杰.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55-56.

[2]田剑波,苏明宝.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1-2.

[3]赖金平.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7,38(1):117-118.

[4]高尚武.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458-1459.

[5]刘奇峰.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3):316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