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疗效观察

刘德来

刘德来(天津市津南区小站医院天津津南300353)

【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麻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对120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I组给予0.75%布比卡因1.2ml+舒芬太尼5ug;II组给予0.75%布比卡因2ml,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关键词】布比卡因;舒芬太尼;下肢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92-01

老年病人行下肢手术多采用腰麻,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并且常常并存疾病较多,尤其是循环,呼吸系统的疾病与腰麻的相互影响较大,因此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用对生理功能干扰少,安全范围大,并且容易调节和麻醉效果确切的药物,争取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阿片类与局麻药联合应用能协同增强感觉神经的阻滞作用,有助于减少局麻药量,同时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1]。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镇痛药,舒芬太尼在老年下肢手术麻醉中应用的报道不多,关于其在老年病人腰麻的效果和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1月来我院进行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择期进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和布比卡因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2日入院行常规检查和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局麻药过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患病情况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口服安定5mg,肌注东莨菪碱0.3mg,将手术床置于水平位,病人取侧卧位行L3-4间隙硬-脊联合穿刺,成功后在蛛网膜下腔注入药物:I组:0.75%布比卡因1.2ml+舒芬太尼5ug;II组:0.75%布比卡因2ml。术中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和血压。

1.3观察指标:①观察麻醉效果,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注射后10min,30min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法)及不良反应情况。②并于注药后10min、30min、60min和120min时分别记录血压及心率变化。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术后镇痛指标及不良反应: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苏醒时间,10min改良Bromage评分法,30min改良Bromage评分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差异无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

2.2各时段生命体征:II组麻醉后10min,90min心率高于I组心率(p<0.05),各时间段血压与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临床上下肢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或者全麻来完成,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严重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这给麻醉选择带来许多顾虑:一方面麻醉方法的选择要满足手术的要求,并且要考虑到麻醉药物对于生理机能的干扰。在国内,腰麻由于便捷,术中保持意识清醒,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较少等优点,仍是老年人下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之一[2].

表1术后镇痛指标及不良反应(X±S)

表2各时段生命体征(X±S)

本研究显示布比卡因1.2ml+舒芬太尼麻醉效果及并发症与布比卡因2ml相比,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对于心率的影响布比卡因1.2ml组明显低于布比卡因2ml.本研究显示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与麻醉药联合应用可以减少麻醉对心血管的影响。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含量过少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两组均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复合麻醉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该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参考文献

[1]Ben-DavidB,,FrankelR,ArzumonovT,etal.Minidoselevobupivacaine-fentannylspinalanesthesiaforsurgicalrepairofhipfractureintheaged[J].Anesthesiology,2000,92:6.

[2]李向荣,高亚萍,王茂华等,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