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原则

于美玉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80

摘要:《博士论文》是青年马克思为了申请博士学位所作的一篇学术论文。本文对比了《博士论文》中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感性认识上的偏差和原子论学说的不同。马克思用伊壁鸠鲁的偏斜运动中的自由的自我意识来反对宗教,试图挣脱宗教和体系制度的束缚,从伊壁鸠鲁的观念中发现了仅仅依靠自由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脱离了经验世界的自由,只能是无法把握的空想,因此从现实的层面上,提出了哲学只能解释世界,却不能改变世界等重要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偏斜;自由;自我意识

一、实证科学与自我意识

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他把原子看作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原子内部没有任何缝隙,是不可以进行分割的的存在。他认为原子是现实存在的构成世界的一个基本的元素。整个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是来源于无数原子之间相互撞击结合所产生。此外,德谟克利特还在原子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虚空的概念。原子内部无缝隙,所以原子通过原子外部的缝隙产生运动,相互碰撞结合,进而产生出了万物的形态。在自然哲学中,德谟克利特正是通过对原子与虚空的界定以及之间的关系,去阐释事物的存在与运动。德谟克利特认为:“一方面,感性现象不是原子本身固有的。它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主观的假象,真实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其余的一切是意见,假象。”[1]他把原子和虚空当做真理,认为通过理性才能看到本原,感性现象只是主观假象。而另一方面又认为感性现象才是唯一真实的客体,感性知觉就是理性,而感性现象是不稳定变化着的,德谟克利特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就将矛盾分配到两个世界中,但矛盾却依然存在于他的自我意识中,未能消除。德谟克利特的怀疑论倾向使他走向了实证科学的道路,他走遍了半个世界,一直努力扩大视野,并精通于理学、伦理学和数学等方面,为了不让感性的目光蒙蔽理智的敏锐,德谟克利特弄瞎了自己的双眼,最后也没能获得他所寻求的知识,这也是德谟克利特的本质矛盾的一种体现。

反过来,伊壁鸠鲁却认为感性世界是客观现象,而只有感性知觉是标准,伊壁鸠鲁站在主观判断的角度去谈论观点,只有意识和心灵是自由的,所以感官看到的都是客观现象,不论在经验科学层面上它到底是不是客观。他都对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并认为科学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轻视科学经验,他主张从自身寻求自我意识的宁静,而不是自然知识本身。这也为后来的伊壁鸠鲁的原子学奠定了基础,对人的主观性的充分肯定,一定会反对机械化的客观世界,而马克思是想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倡导,来推动不自由专制制度的变革。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运动形式是由重量所引起的向下的直线运动,由于其重量不同,所以较重的原子下降快,较轻的的原子下降慢,由于快慢速度不同,便产生了原子的碰撞结合。“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落的物体也在它所划出的垂直线中被扬弃。”[2]在这种运动过程中,属于原子的个别性的点被直线的特征所代替。失去了个体性,失去了其独有的特点,它便是只存在于物质性的必然存在。

而在伊壁鸠鲁看来,在世界中我们所能看到的物体,都是由无限多又密不可分的永恒的物体组成,而这些物体就是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垂直下落碰撞结合所产生。然而在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原子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发生偏离直线的运动。一旦偏离这种直线轨道,就会产生碰撞形成新物体。

原子运动的偏斜正是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的不同之处,这种偏斜直线的运动来自于偶然。并且伊壁鸠鲁觉得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活在因果联系之中,那我们都将会成为命运的奴隶。正如卢克莱修的断言“偏斜打破命运的束缚”。[3]同时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这种自为的偏斜运动中看到的是精神从物质中的解放,但是伊壁鸠鲁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他想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却没有发现脱离了经验世界的自由最后只能被架空,成为了一种难以达到的幻想。因此,不但要强调原子的主观方面,同时也要承认其客观性质。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与现实,精神与物质,都应该达到对立统一,自由不应该是仅凭自我意识,而应该通过现实去把握并改造世界。

三、宗教的批判与新世界观的确立

马克思倡导伊壁鸠鲁的自由的自我意识,原子被马克思赋予了灵魂,赋予了能动性,原子获得了生命,并摆脱了既定轨道,最后获得了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了宗教和神存在的可能,反对的是神和宗教对人的束缚,若真要承认世界有最高的神,那这种需要具有最高神性的也应该是自我意识。但伊壁鸠鲁所批判的神,并不是要取代神的地位,而是改变人们对神的看法,使人们得到幸福和内心的宁静,他更多的是批判神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束缚。马克思在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基础之上,不仅仅从主观的精神方面出发,认为还要从人与人的交往,人与周围的环境之中出发,将虚幻迷信的宗教打破,实现了真正的救赎。与伊壁鸠鲁不同的是马克思将个人的自由与宗教对立起来,坚决的反对了调和哲学与宗教,并做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批判。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他新世界观的确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直线运动中偏斜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撞击结合,产生新的事物,这赋予了原子的自由精神,原子在这里不仅是物质载体,还代表了精神性的个人,原子及代表了彼此独立的个人,还通过偏斜运动体现了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识,原子代表了精神和物质的统一,那原子通过撞击所产生自然同样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人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人在认识自然,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主体自我意识,人改变自然,而被人改造的自然同样也对人造成了改变。从这样的意义来看,现实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人,就应该积极的扬弃外在事物所给的束缚与局限,从而达到对自身的改变和超越,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人作为现实的存在,不能仅凭自我意识来改变现实存在的自然,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改变世界的可能。在博士论文中,虽然还没有对实践做出十分具体的阐释,但马克思已经开始与其他哲学家们产生了区别,他认为现有哲学只能解释世界,却不能改变世界。不把哲学实现出来,那就不能最大的体现其价值。

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经历了马克思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深化,形成了其科学并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由于当时德国普通群众在思想上的落后和愚昧阻碍了德国的解放,所以马克思希望倡导自由的自我意识,来促进世界的哲学化。而想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要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改革,黑格尔认为自由的理论精神至多只是一种内在的哲学之光的东西,这种观点无法将其转化为实践的理想,因此必须达到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思想虽然还仅仅只是理论萌芽,但这些自由观念的萌芽,使其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试图将其统一,再其思想体系中,占有起点性意义。

马克思在研究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同时加入了能动的成分,使原子论超出了原本的自然哲学,这是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质的超越。他试图突破伊壁鸠鲁的主观层面去寻找思维和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为精神赋予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正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黄晓琼.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

[3]王倩.马克思早期正义发展的思想与萌芽[J].社会主义研究,2012.(5).

[4]刘海江.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6.

[5]冯溪屏.马克思早年自由观念的形成及特点[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

注释

[1]唐正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第4页.

[2]同上,第12页.

[3]唐正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