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cT增强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处理

樊勤莲喻建军

湖北省安陆市普爱医院放射科432600

摘要:目的探讨增强CT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的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CT增强扫描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100例,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常规组为4.0%,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CT增强扫描时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情况降至最低,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CT造影剂;处理;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探讨增强CT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的处理措施,为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数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CT增强扫描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100例,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52∶48,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83岁,平均(45.6±5.8)岁;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例为54∶46,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84岁,平均(44.8±5.2)岁。扫描范围:头部,胸部,腹部和泌尿系[1]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方式,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多卧床休息,遵医嘱服药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检查前、检查时、检查后的护理干预措施。

1.3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判定标准。轻度不良反应表现为患者头晕恶心、皮肤发红、荨麻疹、打喷嚏、喉咙发痒等;中度不良反应表现为出现大面积的荨麻疹、血压一过性下降等;重度不良反应表现为休克、严重支气管水肿痉挛、血压明显下降等[2]。

1.4数据分析

将本次研究提及的CT增强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实验组:出现1例(1.0%)轻度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行CT增强扫描时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为造影剂反应。据临床研究[3]表明,离子型造影剂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分别为12.66%与3.13%,且离子型造影剂发生严重与极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22%、0.04%;非离子型分别为0.04%、0.00%。说明不同类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不相同,但是仍不能避免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为此,在CT增强扫描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其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检查前

行CT增强扫描前应准确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基本病情,排除有造影剂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哮喘、肾功能不全、湿疹、荨麻疹、年龄过大或过小、肺气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重度脑动脉硬化、肝功能不良等高危人群。无论进行任何操作,被检查者都应该充分补充水分。在注射时造影剂的温度应等于或接近人体体温,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查对制度。对所有放射摄影造影剂,应仅使用能满足造影要求的最低剂量,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对使用血管升压药后的病人绝对不能注入造影剂。其他药物绝不能和造影剂混同注入。对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做好准备工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治疗等。先静脉注射10mg的地塞米松,再注射造影剂,可以有效减少造影剂不良反应。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准备好血压计、地塞米松、氧气、肾上腺素、阿拉明、苯海拉明、多巴胺等急救物品,并熟练掌握体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3.2检查时

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与身体情况,摆好检查体位,及时同患者进行亲切友好地交流,神情应恳切,语言应柔和,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深呼吸,帮助患者放松心情。静脉注射造影剂前护理人员应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调整,若患者为高危受检人群,应先注入1-2mL的造影剂,之后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几分钟之后若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可再将造影剂注入,并保持相应的注入速度与剂量,确保药物注入血管,防止药物外渗,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同患者讲解造影剂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发热情况,告知患者放松心情,做深呼吸。若在静脉注射造影剂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将患者头部偏往一侧,并做好不良反应的急救准备,若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瘙痒、鼻塞、流泪等不良情况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做好相应的对症处理。

3.3检查后

检查完成后应帮助患者下床休息,告知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促进造影剂快速排出体外,并留置患者观察0.5h,以确定患者无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病人如有任何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某些延迟性的不良反应情况,增加患者治疗的安全感,减少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0.5h后确定患者无不适感后方可离开。若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情况,应嘱咐其卧床休息,若其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可给予3-5mg的地塞米松与组胺药物;若患者发生中度或重度的不良反应,可于皮下注射0.1-0.2mg的肾上腺素,于肌内注射10-20mg的苯海拉明或者10-25mg的异丙嗪,若患者喉头部位水肿可静脉注射5-10mg的地塞米松,及时通知医生,并加压通气等协助医生做好抢救[4]。

综上所述,行CT增强扫描查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旭,刘海霞,孙静华等.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90-1391.

[2]李俊秋,王春玲,闫爱荣等.四种碘造影剂在CT静脉增强应用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73-1374.

[3]李素兰,谢静,王超勤等.CT增强扫描检查中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1):225-226.

[4]沈霞,罗银灯,刘诗映等.国产非离子型造影剂双北(碘海醇)在颅脑CT检查中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27(3):292-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