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转型背景下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2

国家转型背景下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成超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安五采油作业区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趋缓,发展质量和效率问题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如何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消费并推动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协调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我国政府《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55以上。石油企业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结合自身特色,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安全、清洁、高效地开采和利用传统化石资源

与国外相比,我国石油企业对化石能源的开采效率低,安全性不够高,污染严重,开采后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我国石油企业比较重视高效开采和利用传统化石能源,2018年第四届中国石油与化工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炼化产业发展与前景展"、"2018中国煤化工市场资源对接"、"新材料的市场创新与应用"、"2018首届华谊双钱橡胶论坛"、"拥抱数字化、智创未来"和"绿色发展、共建美好生态"为主题展开,1000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业内专家和业内知名人士,聚焦石油和化工行业及各产业链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趋势,从企业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多个前瞻战略视角,结合企业实践进行了深度交流,体现了高效开采和利用传统化石能源的思想。但是,如何清洁、安全地开采和利用化石能源,还停留在政府倡导上,石油企业虽有相应但技术挖掘还不够。

1.安全、清洁、高效开采和利用石油

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石油企业对化石能源的开采效率低,安全性不够高,污染严重。由于开采条件比较复杂,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开采原油的采收率通常比国外低5%~10%,造成了相当大的能源浪费。开采时,对三次采油化学剂的使用特别广泛,造成了大量的地层和地面污染,随原油开采出的废水对周围环境影响也很大。如何高效、安全、清洁的开采原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油田地质条件和地面水源等条件,加大发展适用于中国地质特色的开采技术,非常有必要。

要实现清洁利用石油,就要提高油品质量,降低柴汽比。提高油品质量,重点是降低含硫量,并确保在将烯烃的同时保持辛烷值不变,充分考虑到柴汽比降低、汽油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重点是要突破大型烷基化成套技术,加快固体酸烷基化、离子液体烷基化等成套技术的攻关。同时以催化汽油为重点,通过催化裂化技术进步,提高汽油产率、降低烯烃、提升辛烷值、增产丙烯;通过催化轻汽油中烯烃异构化、醚化,实现在降低烯烃的同时提升辛烷值。此外要加强炼化一体化优化,通过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优化措施,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和低成本乙烯原料、芳烃原料。

优化炼油装置,改进生产工艺,是降低柴汽比最重要的途径。如增加烷基化油、异构化油的生产以提高辛烷值、增加汽油产量;将催化柴油及循环油等劣质柴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和芳烃产品,减少柴油产量;对炼化一体化企业,减少直馏石脑油进乙烯,适当增加直馏柴油作乙烯原料。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柴油出口来释放柴油过剩产能,并在国家层面利用油品价格杠杆逐步调低生产柴汽比以及鼓励柴油销售等途径降低柴汽比。

2.清洁利用煤炭资源

积极推进以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为目标的现代煤化工技术和多联产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合理规划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和产品建设规模,推动煤化工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建设,确保产业有序发展。有效发展煤制烯烃,做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芳烃的示范项目,控制各地煤化工无序发展和盲目发展,力争通过发展煤基石油替代产品,控制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快增长。

另外,优化好煤炭与煤电输配,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调整煤炭消费结构上下功夫。在煤炭消费强度高、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强化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推进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造纸和纺织等高煤耗行业的低成本、低能耗和低排放生产,深挖节能减排潜力。高度重视煤炭利用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问题,加强碳减排技术及其他污染控制技术开发和应用。

二、发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

近年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初期英国伦敦"雾都"的形成和当前我国大范围雾霾天气,不符合十九大提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世界能源发展正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能源的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在继木柴向煤炭、煤炭向油气的转化己经基本完成之后,将经历油气向新能源的第三次重大转换。随着人类对绿色生态环境需求的提升,天然气和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另外,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可再生的非化石新能源必将完成对传统能源的"终极革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当下快速发展的储能、氢能,均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或许还等不到化石能源枯竭,"新能源革命"就会提前到来。因此石油企业应相应地发展清洁可持续利用能源的开采、应用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世界能源利用处于煤炭"转型期",石油"稳定期间",天然气"鼎盛期"和新能源"黄金期"的"四分天下"时期。在发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上,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新能源产业及相关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支持,许多东西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开发;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设备缺乏,技术水平较低,一些大型的设备依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但就目前而言,还缺乏新能源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

1.降低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度依赖政策补贴。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不断下降,才能有比化石能源更强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价格下降10%,将会促进其利用率提高70%。特别是降低新能源发电和电池储能的成本,将强力推动新能源时代的来临。2015年麦肯锡提出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就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电力的存储技术是决定新能源能否对传统化石能源实现革命性替代的关键。纳米技术的出现,是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可以降低至40%,使其成为一种廉价能源;同时,纳米技术也加快了电池储能技术的突破,值得重视。

2.建立可再生能源引导制度

鼓励各分公司开发利用新能源。明确各分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发展及消纳方面的责任,细化量化指标及考核要求,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强化市场引导的作用。从组织、交易及生态成本三个方面评价化石能源,把生态环境成本反映到价格中,建立更公平的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价格竞争的机制。

3.扩大新能源的应用范围

石油企业与能源应用企业积极联合沟通,互帮互助,共同推进新能源的使用。除了在发电上,同时开展新能源在建筑行业、铁路、航空中的应用研究。如采用生物油(玉米油等)作为燃料,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供能等。

三、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实力竞争的关键,尤其国有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必须注重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建立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目前油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积累不够、底蕴薄弱,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在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具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石油企业研发经费只占收入的0.33%。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就没有科技创新,提升技术的源动力。因此,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开采和利用化石能源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2.调整人才队伍结构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还存在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这对发展开发利用化石能源技术十分不利。因此,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应想办法留住高素质人才,引进能权威专家,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为开采和利用化石能源提供人才基础。

3.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大对创新者的奖励力度,鼓励员工创新求变,以有形的奖励来肯定员工的贡献。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遵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鼓励寻找失败原因,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这样的机制可以使创新者在实施创新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发挥创新者的积极性。

四、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

石油的开采和炼化,需要非常艰苦的劳动。特别是前线的石油工人,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如高温、通讯不便、交通不便等。近年来石油天然气价格下降,石油企业员工待遇降低,但部分石油企业高层仍然收入过高,如何缩小石油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以及如何缩小石油企业员工内部待遇差异,是实现协调共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石油企业员工现场工作经常会面临高温高压的危险环境,或者面临吸入有毒气体或有毒物质的危险,解决石油企业员工在安全、环境上的需求,才能满足十九大提出的人民群众对安全和环境方面的要求。

结语

总的来说,石油企业应该适应国家转型的背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安全、清洁、高效地开采和利用传统化石资源,发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宇,黄格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革命的途径分析[J].化工进展,2015,34(10):3521-3529.

[2]李振宇,黄格省,黄晟.推动我国能源消费革命的途径分析[J].化工进展,2016,35(1):1-9.

[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16〕2744号)[EB/OL].[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