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操作规程及体会

/ 1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操作规程及体会

余红

余红(江西省儿童医院手术室江西南昌330006)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67-02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新型的专用器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手术中,外来手术器械是市场经济的新鲜产物,它是指器械供应商带到医院手术室临时使用的手术器械,这类器械的使用节约了医院的开支,降低了医疗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有手术针对性强,质量优异等特点,但由于这类器械流动性大,其潜在的隐患易被忽视。如何加强管理,确保器械安全使用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院对外来手术器械在操作规程上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监控每一道操作流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它报告如下。

1操作流程

1.1在手术中使用的租供手术器械,必须经过手术室规范处理。

1.2手术室和器械公司双方清点器械相关信息(包括科室、手术名称、患儿姓名、床号、器械的品牌、名称和数量),植入信息(种类、规格、数量)后,并在清点单上签名。

1.3清洗和消毒

1.3.1手术器械于手术前一日送手术室去污区。

1.3.2手术室专职人员按照手术器械清洗原则进行清洗,清洗应分类,可拆卸的器械必须拆卸。要暴露的植入物必须装于专用清洗筐内。

1.3.3器械盒应清洗消毒。

1.4检查和包装

1.4.1按照外来手术器械及植入物清点签收单整理器械。

1.4.2检查清洗效果和器械的功能完整性。

1.4.3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1.4.4在灭菌包内最难灭菌处放置包内化学指示卡。硬质容器应将包内指示卡放于两边角,包外粘贴化学指示标签。

1.4.5同时该灭菌锅次内放生物监测指示剂,灭菌后送至检验科相关部门做生物监测,化验结果单贴在“外来器械登记本”与该患儿相关信息相对应,便于监测追踪。

1.4.6包装标识应注明使用该器械的手术患者床号、手术名称、器械品牌及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有效期。

1.5灭菌

1.5.1器械公司应提供器械的灭菌方式和灭菌的循环参数。

1.5.2根据器械材质进行分类灭菌,耐高温的器械应采用脉动压力蒸气灭菌。

1.5.3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以证实灭菌效果和避免湿包。

1.5.4对于超重和超大包裹应采用延长灭菌循环参数。

1.5.5转运时,应有专门工具,避免搬运者身体损伤。

1.6发放

1.6.1发放前,应确认灭菌包灭菌合格,并无潮湿、无污染、无松散,包装密封或闭合完好。

1.6.2植入物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并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档。急诊手术可在生物PCD中加用五类化学指示物,五类化学指示物合格方能作为提前发放的标志,但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7回收

1.7.1手术结束后,器械清点无误,应及时返还去污区。

1.7.2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整理。

1.7.3通知器械公司,双方共同清点、核对确认无误后在“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点签收单”上签名,器械公司即可取回器械。

1.7.4有特殊传染病者,应灭菌后清洗再灭菌,器械公司方能取回器械,防止社会污染。

1.8质量追溯

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均采用追踪追溯管理系统,记录每套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及应用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跟踪查询。

2结果

我院自2008年以来对外来器械进行规范化管理,经历了2009年“省三甲医院检查”,2010年“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皆为“成绩合作满意单位”,清洗质量由98%上升至100%,无菌质量一直保持100%,医生满意度上升至99.78%,术后患者感染率由1.25%降至0.25%。

3体会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和无菌成功的关键,手术器械规范化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有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器械公司均有存在将同一器械先后提供给二所以上医院使用的情况,因此,该类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过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规范化管理外来医疗器械显得尤为重要,是控制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禁止手术室护士自行处理外来医疗器械,设由责任心强的专职护理人员负责外来器械的管理,严格按照外来器械清洗灭菌流程,认真执行,每批器械认真登记,严格交接,每包外来器械内放有5类化学指示剂,外贴3M化学指示标签,有外来器械的灭菌锅次均做好生物监测,建立有效的追溯机制,是保证医疗外来器械质量的根本,另外,保证器械性能良好,熟练拆卸,定期专人组织对新器械进行培训,是提高医生满意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