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樊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樊莉

樊莉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民医院山东泰安271411)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150例)与实施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150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接受了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了91.3%与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83-02

心血管内科所收治的患者往往患病时间较长,且病情易出现反复发作情况,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性的根除治疗[1]。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出多种心理疾病,甚至是其他合并症状,从而导致临床护理工作将面临较大的困难挑战。因此,对患者采取更加精细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是目前临床上在开展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时应引起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要点。本文将探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目标对象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住院患者,共3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56.2±6.4)岁;疾病类型:高血压65例,冠心病52例,心力衰竭18例,脑出血15例。对照组:男80例,女70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7.1±6.7)岁;疾病类型:高血压66例,冠心病51例,心力衰竭17例,脑出血16例。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常规资料对比中组间无典型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指导患者养成正常的作息规律,遵循医嘱按时服药,监测患者的各项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包括:(1)生理方面。心血管内科患者往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因而较易导致便秘等肠道疾病的出现。对此,相关的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住院后对患者采取全面、系统化的护理评估,具体包括对患者的饮食习惯、活动情况、用药状况、排便情况等方面的评估,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化的饮食、锻炼方案,注重膳食平衡,多摄入维生素含量丰富的各类瓜果蔬菜,禁忌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嘱患者早晨醒来空腹饮用400mL左右的温水,促进肠道蠕动;指导患者进行腹部环形按摩,每次10~20min,每天3次。(2)心理方面。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常会因担心病情而产生出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表现,对此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手段,采用患者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详细讲解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治疗措施及预后恢复等相关情况,使患者能够打消顾虑心理,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3)病房环境方面。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为患者营造出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始终将病房内的温、湿度控制在合理化的范围之内,依据患者需求在病房内放置必要的电器设备,在各床位间还可设置帘帐以保护患者隐私,使患者对就医环境达到更高的满意度[2]。

1.3护理评估

向患者发放生活质量评价表,共分为优、良、差三个档次。满分100分,优≥85分;良≥60分;差<60分[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由于心血管内科所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且多为患病时间较长的慢性病患者,因此临床上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常常面临着较大的难度挑战,主要表现为护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且对护理工作也多有不满情绪[4]。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模式后,从患者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住院环境方面展开精细化的护理干预,实现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促使患者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也大有裨益。此外,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也可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能力,促使其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而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当中对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对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在临床上开展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侯英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57-159.

[3]罗华,李小青.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367-3369.

[4]丁妍,余健,张柳燕,等.心血管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7):1561-1564.

[5]李赞,吕燕,张联合,等.在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