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李福鑫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黑龙江165000

摘要: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有效的提升国家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改革形式,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改革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基于此,下面就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进行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选择

前言

农业供给侧结构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改革可以全面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及其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一直都是采用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这就使得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产品也存在着难以卖出去的问题。这些主要是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结构性的失衡,所以我们需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农业质量的增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重要性

1.1能够解决农产品的质量、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主要矛盾是从之前的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的矛盾,尤其是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下,对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不再只要求吃得饱,更加注重吃的安全、吃的营养。所以,经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加快推进农产品向着有机绿色、生态、安全等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种类,使得农产品不仅品种齐全,并且还有鲜明的特色,打造了农产品多元化的结构,更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1.2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于国内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在国际市场,我国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饲料加工业,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再加之流通体系效率不高,存在着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这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并降低农产品成本,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等的转化,全面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加快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育,进一步激发出市场的活力,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由于农业综合效益的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加快推进农村各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农产品质量,实现生产成本的维权,进一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从而实现农业局种植效益以及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1.4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面源污染、大气污染及掠夺式经营的现象,这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应用,增加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微纳米肥,采取生物和物理等方法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和保护。

2当前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不合理。A县粮食总种植面积72.04万亩,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高达18.03万吨,小麦仍然是优势主导农产品。但目前全县没有一家初具规模的粮油深加工企业,只能靠销售原粮获取收入,而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低,群众受益小。

2.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A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生态良好,以生态优先,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生态效益明显。为确保当地水源地的生态质量,农业种植结构必须与之适应,然而,由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尚未健全,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产品的价值难以物化和体现。因此,必须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扬长补短,为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通过补偿机制的完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不仅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还要挖掘农业的生态和社会功能。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为实现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为补齐三农中的短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寻找对策。

2.3产业链失衡。该县农产品多数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售,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特别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干部政绩指标考核体系不科学的情况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工业,忽视农业产业链的配套建设,以致农业的其产业升级、跨界融合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从国际经验看,进入中高收入的国家,第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形成第六产业(1×2×3=6,1+2+3=6)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路径

3.1持续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的布局,把农业内部结构调优调顺。一是要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压缩粮食生产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使全县粮、经、饲种植比达到40:50:10左右。二是要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促进提质增效。要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以养殖小区为支撑,积极培育和发展养牛大户,促使养牛规模的增大;三是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要依托粮、牛、果、菜产业,积极引进和建设与之配套的企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加经济效益。

3.2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在一个养牛大县中,要坚持走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小区支撑、养殖大户与分散饲养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联户经营机制,努力增加牛饲养量。要加快基础母牛的保护,劣种牛的改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关键措施,促使肉牛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3.3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农业人力资源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要素,构建新型的农业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破解当前农业现代化人才缺乏的难题。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的原则,整合培训项目,培训平台、培训资金,运用课堂讲授与实地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等办法,加大对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起以职业农民队伍为基础,专业经纪人为引领,农民技术人员为支撑的农业人才资源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3.4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的政策机遇,围绕道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危房改造、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要积极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建设工程,解决产业发展中交通不便的问题;要积极实施标准化梯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提高农业发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农民群众住房安全;要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振奋精神,主动作为,以战略的思维谋全局,以改革创新精神破难题,以扎实细致的作风抓落实,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菊萍,潘时常.江苏农业现代化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6,(4):3-5.

[2]吴曼.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7):52-57.

[3]刘红岩,朱守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探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6):14-15.

[4]王利云.精心培育家庭农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南通家庭农场为例[J].吉林农业,2015,(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