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无效教学行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课堂观察:无效教学行为

赵英高睿龙彩虹

龙彩虹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赵英高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

【摘要】对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无效教学行为。这些无效的教学行为直接导致了一堂课教学效率低下或效果不佳的状况,从而让起我们对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地反思,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观察无效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2-0005-03

为了对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我们对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进行了课堂观察。随堂听课时,我们采取了记录、录音、观察等方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观察,透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教学行为。这些无效教学行为直接导致了一堂课教学效率低下或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怎样改变或避免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刻舟求剑》这节课为例,来剖析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以引起我们对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实录及解析

师: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有关于人的,关于物的,今天,我们来听一个不同的故事,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解析:“导语乏味”。语句平淡乏味、欠准确,缺乏感染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导入时缺少激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导入不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其费时间啰嗦地导入,还不如不用导语,直接开门见山,直逼课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简洁明快。)

(板书:寓言二则)

师:(释题)寓言是借助故事来提示某种道理,或将道理讽谏于某故事中。今天学习第一则《刻舟求剑》,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讽谏是“劝诫、劝告”的意思。

(解析:“我为主角”。从板书题目到释题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占到主体位置。)

师:这个故事选自《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编写的,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板书)“布咸阳门市之上,千(于)金其上,筵诸侯宾客游士有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

(解析:“置之不理”。教师写板书时,学生在静静地看,在等待。)

师:我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解析:“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应通过布置预习,提前解决不认识的字词,教师只需在课堂上交流正音即可。)

(师读完课文后)

师:中间有这样几个字,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板书)涉,渡过江河。还有一个比较难写一点的,看清写法,(示意)注意:“遽”是立刻、匆忙的意思。

师:紧接“遽”后还有一个字,(板书)契,雕刻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惑”。

(板书:“惑”)

师:还有一些简单的字,此处就不写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课文。

(解析:“虚设教学环节”。在学生读课文前,教师应出示阅读目标,如阅读时应注意什么,应思考哪些问题,通过阅读要解决哪些问题,但此处的读文好像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

生:(齐声)读。

(生读完后)

师:刚才我听到一个错字,把“舟”读成“船”,“舟已行”读成“船已行”。

师:给2分钟时间,快速读这则寓言,结合自己的工具书,理解寓言的意思。

(学生纷纷拿出工具书,有《小学教材全解》,有《字词句段篇》,开始翻阅。)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不断提示大家;有的学生开始标注,有的还未动手。)

(解析:“舍近求远”。课本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学生获得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书本,对小学生而言,课本上每篇古文后面都配有译文,如果学生实在读不懂原文,可对照文后的译文进行阅读理解,比查所谓的工具书更省时、方便。)

师:一起来看。

(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来看课文。)

师:你们慢慢读,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解析:“劳而无功”。学生已经开始阅读,教师却仍唠唠叨叨地说着阅读要求,此时,学生只顾阅读,对教师的“唠叨”根本没有听进去,建议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出示阅读目标。)

师:你们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楚人有涉江者。

师(译):楚国有个渡江人。

师:其剑自舟中坠入水中。

生(齐声说):他的剑从这里掉入水中。

师:掉了之后,他干了些什么?

师:“遽契……”一句,怎么翻译?

生:他赶紧在船沿边作了一个记号。

师:曰,是说的意思。

生:(大声附和)这是剑掉下去的地方。

师:舟止——船停下来,(师读)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生:(齐声翻译)从他所刻的地方入水寻找。

师:“从”前加个括号,加上“楚人”,楚人从他所刻的地方进入水里寻求宝剑。这里有个“之”,代剑;“舟已行矣”,船已经行驶;“而剑不行”,而剑没有走动。

(解析:“我为中心”。每句古文几乎都是由教师来翻译,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完全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板书:画示意图,展示船行的过程。)

老师演示剑落的地方与船前进的方向。

(解析:“完全代劳”。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画画,画完后请学生展示,并让学生结合所画的图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绘画才能,赏识了学生的特长,又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师继续讲解)

师: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像这样求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师:现在我们把课文翻译完了,接下来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

(解析:“虚设教学环节”。翻译,读文,只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已,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少帮助与提高,且这种不带任何思考的读文,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师:好,刻舟求剑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说明了什么?你们说这个人是聪明还是傻?

生:(齐答)傻。

师:为什么傻?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故事吗?

生:(齐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

师:我们学过《从前,这儿是一座村庄》,说明了事物巨大的变化,世界上万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就像这幅图,(师转身讲解图)位置发生了变化,那楚国人还能找到宝剑吗?

(解析:“举例不当”。其实,学生前面的回答非常棒,而教师却牵强附会地往“变化”上引导,所举例子与这则故事的联系不紧密。)

师:我们再来看这图,剑是从哪里落入水中的?船是怎样前行的?

(解析:“不了解学生”。教师把已讲过的内容又重复讲了一遍,既费时,又没必要,学生也听得枯燥无味,所以,知识点较容易的就没有必要再重复讲述了。)

师:(以板书进行总结)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人们想事情,做事情(再次指图说明)应该怎样做?

(师启发学生)

生:(大部分学生答)仔细。

师:我们再来看图……

(解析:“语言重复啰嗦、教学过程拖沓冗长”。教师翻来覆去把学生看得很明白的图进行第三遍讲解,显得十分啰嗦。)

师:我们应怎样做?

生:(大部分学生答)细心。

师:应该想到这种变化,去适应变化,才能做好事情。

(解析:“答案唯一”。学生前面的回答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个性化思维的特点,而教师硬要往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上引导。)

师: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类人?

师:就像楚国的这一类人。(师又回到对“寓言”的解释上,解释完后)讽刺这个人不考虑变化。

(接着师又返回到对那幅图的讲解)

师:好了,还有几分钟的时间,你们再轻声地读一读,如有问题可举手或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解析:“师生等待下课”。讲到这里,教师好像完全无事可做,等待下课,学生也在为等下课而漫不经心地读着。)

生:(小声地)读文。

师:(来回走动)自己看一看比较困难的几个句子,怎么写的,不要写错噢。

(至此,时间已过35分钟)

师:(来回走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试着背一背。

生:背(个别学生大声地)。

(解析:“没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的念,有的背,有的玩,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傻坐着什么也不做。)

(解析:课文讲解完后,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教师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背诵比赛,看谁先背会,教师就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学效果肯定比现在要好,而且这样短的古文,加之已串讲过,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当堂背下来。)

(下课铃响了。)

师:今天的作业是预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解析:“作业布置无选择性”。布置的作业是唯一的、固定的,使学生没有选择性,且预习的具体要求又不明确。其实,我们可以留多种作业方案:如扩写、续写、背诵等,建议教师布置作业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二思考与启示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较多:有的关乎教学语言,有的关乎教学基本功,有的关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教学技能方面,还有的关乎新课改理念……经过梳理和统整听课思路,我们有以下思考与启示:

第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需要不断强化。观察发现,教师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较差,由于教师教学语言欠修炼,语言表达功底差,课堂讲解显得啰嗦乏味,缺乏感染力;课堂教学结构没有做到优化,致使课堂教学层次不分明——教学环节模糊而缺乏层次感,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随意性的提问的覆盖整堂课等。这些教学行为无不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以传统而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并以其支配着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很少有新课改理念的体现。虽说近年来课改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些鲜活的东西,素质教育的理念也逐渐被认同,课堂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体现教学本质要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我们不难发现,仍有一些教师故步自封,教学中缺乏改变和创新,如满堂灌——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自我为中心——教学中缺乏对教师自己角色的正确定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学的形式,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缺乏对学生的真正关注——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不研究学生,对学生的认知障碍、认知水平、兴趣、情感、需要等常常被忽视,所以教学中会出现因低估学生理解能力而翻来覆去重复讲述教学内容,以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而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现象,不了解学生课堂上真正需要什么,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加深对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等教学技能,还需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改进与提高。如本课教学过程缺少激情和创新,教师讲得漫不经心,学生学得心不在焉,整个课堂平静如水,没有激起半点涟漪,显得平淡而乏味;教法单一、手段单调,是导致课堂教学平铺直叙、缺乏高低起伏层次感的主要原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设计的创造、教学过程的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都应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责任编辑:陈晨〕

*本文为2009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批准号:GSBG[2009]GXG114)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作者均系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