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高素质劳动者——如何上好劳动技术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收获高素质劳动者——如何上好劳动技术课

姜淑芝

姜淑芝山东省莱西市武备中学266600

据调查,目前劳技与其它学科相比,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教学上相对比较薄弱,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如何上好劳技课?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以下六法行之有效。

一、培养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

激发兴趣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知识的兴趣。教学时,首先要讲明为什么要开设劳技课和开设劳技课的重要性。教学中,利用中学生思维敏捷,对世界上万事万物有一种“好奇心”的特点,因势利导,让所谓的“枯燥学科”变成“兴趣盎然的学科”。

利用学校的空地,组织学生种植花、草、树木,然后出售,学生看到自己劳动创造了效益,学劳技的干劲足了。聘请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闯出一条致富路的前几届毕业生(如有的开照相馆、修理部、种植业等)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讲他们的学习情,创业之路,让学生到他那里参观、学习。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给在校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二、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劳技课各单项技术门类繁多,每一种单项技术与其它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如“识图制图”与数学知识相关;“实用电子技术”、“家用电器维修”与物理知识相关,“摄影技术基础”与物理光学知识相关,“食用菌栽培”、“种子实用技术”与生物知识相关。如学习“实用电子技术”时,我们将其内容与物理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就发现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只不过物理偏重于理论知识,实验为验证理论服务,而劳技偏重于动手操作,理论为操作实践服务。最后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更加明白了以上道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物理知识,又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理论指导实践。

三、鼓励学生搞发明创造

发明创造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然后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进行小发明时,老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发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然后用理论知识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始时,学生的认识范围有限,知识能力有限,“小发明”可能是社会上已经应用推广的产品,甚至是根本不能应用的产品。但是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创作,也应当加以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在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创造思维得到了提高。

四、正确理解劳技课教学基本要求和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注重学生所从事的劳动项目和内容,组织有关知识的教学,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

2.注重思想教育。劳技课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劳动技术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

4.注重综合性。把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参加校办厂、校外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自我脑力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学习“花卉的栽培”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种一盆植物,最后评比。学生选择种植的植物、写好成长日记、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通过劳动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劳动的艰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能,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六、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要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考权、讨论权、质疑权和总结升华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在做、思、疑、综中发展,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新性的言行萌芽。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协调者,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权威,也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引导学生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不是唯一的,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合作观、进取的竞争观、创新的思维观,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