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关于改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步研究

周颖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自从高中地理课本进行改革后,很多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教育司对地理教学的期望,同时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消化所学内容,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多年,现就将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教材的理解谈一点心得。

一、合理利用新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对西欧乳畜业发达的原因分析时,可以从教材提供的西欧气候图、地形图及日常食品图等情况着手进行分析,正是由于在西欧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肯定生长非常茂盛,有丰富的牧草提供奶牛食物,其次,欧洲人的饮食以乳肉食物为主,其生活习惯决定西欧人有非常成熟的养殖技术,再加上西欧四周靠海有发达的海上运输和广阔的市场,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分析出西欧的乳畜牧业肯定很发达。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硅谷”,只要仔细阅读案例中的相关文字和图例,就不难分析出硅谷成为世界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的区位因素。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是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挖掘考试、作业等环节的潜在教学功能

当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需要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考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当课堂教学达到某一进程,需要巩固所学知识,做作业就成为一个必须的步骤。然而,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环节中,是可以转变思路,找寻其他用途,挖掘潜在功能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同一情况下碰到的以不同方式叙述出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有些知识只有当学生依据有强烈吸引力的证据改变其思考方式时才能记住。我们知道,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平时的测验和考试时,教师对于在监考过程中发现的较多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可以利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优势,适时地提示或补充条件,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认知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感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业的设计和具体实施也必须与时俱进,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教学中既要应用作业的复习巩固、预习准备等功能,还要探索它的拓展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发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

三、善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也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贯彻的总体原则。启发式教育包括:直观启发、设疑启发、情境启发、反问启发、对比启发、主线启发等六种。

第一,直观启发。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风向与城市规划”一部分内容教学时,用燃烧的蚊香演示大气污染源,用粉笔盒代表居民区,转动课本表示风源风向,紧紧抓住烟雾的飘移路径启发学生思考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搞清城市规划与当地风向的关系,记忆比较深刻。

第二、设疑启发。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能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例如:“气候资源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依照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层层设疑,层层逼进,不断探索,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问题:1.气候是自然资源的一种,但又不同于其他资源。那么,这些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气候资源中的光热与生物资源的森林,从地区分布来看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说明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3.南极地区从气候来说是否适宜种植农作物?这说明气候资源具有什么重要特征?4.一般来说,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较高?什么时候气温较低?本地每年降水量是否一样多?这说明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5.根据气候资源的特点,我们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三、情境启发。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第四、反问启发。当学生存在疑问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应不急于告诉现成的答案,而是反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根源。

第五,对比启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它是一切理解与一切思维的基石。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表格,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学,完成相应的内容,并在讨论质疑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主线启发。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及它们在各单元教学中的合理配置,应有明确计划。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应用形成认知结构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网络。

四、善用课堂教学中的出错现象,提高学生注意力

地理课堂教学上的错误,生成于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中,教师和学生对它的处理,往往停留在找错、纠错和改错的简单层面上,往往忽视了它的其他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教师珍惜它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种功能。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特别是热力环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学生总有问题出现。为此,可在学生的“错”上做文章,教学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运用简单的Flash动画边演绎边讲解。第二步,设定近地面“热—冷—热”三点,由学生画图完成: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典型错误,由师生共同予以纠正。第三步,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通过思维变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故缪法”,即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自我混淆的教学错误,引发学生根据“生活体验”或其它知识储备提出质疑,通过辨认和引导,强化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运用有关地球表面某点冬至日、春秋分日和夏至日太阳升落轨迹图设疑的问题,学生总是在细节上认识模糊而导致出错。通过示意图设疑,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细节和联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所述及的各种教学法,其共同特点是: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易春.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许定龙,郑伟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