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主体分层”的教学模式——学习洋思经验的几点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先学后教主体分层”的教学模式——学习洋思经验的几点体会

刘洋易小英

关键词:先学后教主体分层创新意识

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如果总是抱住一种较为传统或者一成不变的教法去应对今天不断在变的学生,我想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试想一下,一堂没有显微镜,没有挂图,没有电脑参与的生物课该有多么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么会产生呢?今年10月,我校派出了三名教师赴江苏省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回校后在全校广泛开展了教师学洋思人,推广洋思经验的活动,我校个教研组竞相参与,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受益匪浅,现在把我们生物组学习洋思经验的几点启示归纳如下,不足之处,愿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先学后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先学后教,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的老套路,成为学生学,老师导的新模式,导可理解为导演、指导、引导、辅导,大家注意,老师的导的过程,就是启发、引导,但绝对不是“包办”,启发式教学法,自然运用到了教学中,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学习效率就成倍提高.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往往众说纷纭,提出了许多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多数能自行解决,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劲头更足了,如在讲述《动物的行为》一部分时,有些学生提出问题,狼群攻击一头牛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为什么有些无毒蛇会有一些鲜艳体色,而竹叶青有毒却不鲜艳?两只小鸡争吃小虫是什么行为?除了尺蠖的拟态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拟态?……提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我就以“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他们进行了讲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2001年公布的国家生物初中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进行生物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我们每节课都列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让学生自学,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我们有意识加入了学生讨论和思考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如在讲解人教版第三册P26的实验时,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方便患者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化验单上检查结果一栏应做哪些改进?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最终讨论出两个结果:(1)英语缩写要改为汉语;(2)在测定值一栏添加上正常数值便于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行启发:英语缩写是否应该保留?正常数值是否注明性别?是否注明所患病症?在所教五个班中有三个班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讨论出以上两个结论,其余两个班则费时多些。在这种“先学后教”的理论指导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三、主体分层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主体分层使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极大改观,学习效果如何,显然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心理学家安德森指出"学习的每一种形式发展,成为一种有实质性的态度系列,这种副产品常比正在教给这个人的初步技能更有调节作。所以在教学中,设计好并运用好问题,使各小组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学习目标要求,积聚群体力量,合作完成,教师做及时公正的评价,评价以学生的闪光点为主,典型错误则提一下或不提,学生会深受鼓舞。在“先学后教,主体分层”的教学模式下,出现了生教生,生帮生的喜人现象,学生在知识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地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的新理解,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了脑资源共享。如在学习《血管和心脏》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目标要求:1、血管有哪几类?2、心率和心动周期有什么关系?3、写出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4、一个心动周期为0.75秒的人心输出量为5600毫升,问此人的每搏输出量是多少?这四个目标要求经过精心设计,目标依次由易变难,而且涉及知识面广,有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有较复杂的数学运算,一般学生单独完成有一定难度,如果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则比较容易解决。这样,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1、2,而3、4则需众人智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同学们对这些有一定难度,而且联系实际,靠众人智慧才能完成的题目表现的兴趣尤为浓厚,这一点,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

“先学后教,主体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决不是放任自流,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凌乱,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时间是宽裕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在推行时,也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思路,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成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