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1

分层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

魏辉鹏

分层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

魏辉鹏河北省栾城县郄马镇中学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体、自主与有效参与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和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标”要求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就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激起参与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在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感受时,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定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目标: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②身临其境,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③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揣摩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进而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操。

二、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分。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是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激发兴趣,提高整体水平。

分层次“训”,异步参与。在阅读教学中,“训”要有价值,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问得“合时宜”能燃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其思维的流程,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同一训练目标。例如: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让学生画出“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意图,更好地、更直观地理解新闻的主体内容。

交流示意图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渡江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进行解说。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侧重“练”,同步参与。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设计“练”时有所侧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

例如:教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设置这样几个有梯度的练习题:①巩固题。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出这篇新闻的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想一想,它们一般位于新闻的什么位置;②提高题。要求中等生想一想这篇新闻是怎样以简洁的语言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壮阔的场面的,进而体会新闻的特点;③发展题。要求优等生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以“新学期新面貌”为标题,写一篇报道开学第一天情况的新闻。

如此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