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人员护患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人员护患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

穆会平张勤换刘雪菊

穆会平张勤换刘雪菊(山西省临猗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04410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儿科护患纠纷的相关因素,并加强管理,执行有效的护理对策。结论儿科护理人员针对引起儿科护患纠纷的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就能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护患纠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047-02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从而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1引起儿科护患纠纷的相关因素分析

1.1护理管理方面:由于基层医院各项护理制度管理不严,方法不当,制度执行不到位,处理问题有倾斜,为差错事故的发生和引起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1.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为患儿抽血或静脉穿刺后忘松止血带等现象的产生。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3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差: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

1.4业务技术方面: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为中专毕业,其中大部分升中专,护士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业务知识的更新及新技术掌握不够,理论学习不够,尤其对儿科用药剂量、药物使用方法、输液速度及配药浓度掌握不准确,易致不良反应增多。另外带教老师的指导不到位直接影响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5护理文件书写方面:在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不能准确及时将病情和护理内容反应在护理记录中,体现不出病情动态变化和护理的连续性。其次,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有些回顾性记录的内容和时间常与医生的不符,字迹书写不清、陈述杂乱、随意涂改和签名不全,甚至还有重抄医嘱的现象,使记录失去了真实完整性。一旦出现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

1.6患儿及家长因素: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经常住院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差等。

1.7人力资源方面:由于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增高,因人员少工作量大而忙乱导致护理质量降低,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或给予及时护理,更使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不满意,护士的心理压力大而影响服务态度,易使矛盾激化,言行不慎导致护患纠纷及医生治疗上的麻烦增加并导致医患纠纷。

1.8健康教育及病人告知工作方面:由于基层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力基础薄弱,法律意识淡薄,而患儿家属的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较差,使健康教育和知情谈话内容简单不到位,甚至家属不能真正了解患儿病情、治疗、护理过程及愈后,一旦发生病情反复或不良反应就会引起家属的过度紧张甚至强烈不满。

1.9基础设施方面:基层医院基础设施条件较落后,加之儿科陪护较多,使病房内人员杂乱,空气污浊,小儿抵抗力差易引起院内感染使病情加重或反复;病床无保护档易发生坠床等,均使患儿家属感到不便而引起心情烦躁,和医护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有时在语言行为上和护理人员产生矛盾,增加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机率。

2针对引起儿科护患纠纷的相关因素采取的相应防范措施

2.1加强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进行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执业行为,学会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强化制度管理:严格的制度管理是提高质量的保证。结合护理管理的薄弱环节,注重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建立科学严谨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即护理质量安全考核管理小组,成员由主管护理院长、总护士长及科护士长组成。逐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

2.3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2]。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要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伤害,将护理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

2.4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尤其是对急救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能做到反应速度快、稳、准。提高自律性,尤其倡导值班护士的慎独精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要侥幸某次用污染的针头给病人注射没有引起感染,也不能轻视值班时减少巡视病房次数的做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5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培养儿科护士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首先,儿科护士要练就一套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同时要学习掌握丰富护理理论知识尤其是儿科专科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积累经验,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改进工作方法。可熟练应用微量注射泵应用可使危重患特殊药物,保证了用药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2.6规范护理文件书写: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护理文件书写水平,使护理文件内容书写做到重点突出,语言严谨,客观真实,及时准确,书写清晰,签名完整,应用医学术语。以保证护理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连续性及准确性,为护患双方的合法权利提供依据。

2.7加强护士的带教和管理:工作中应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护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进修计划。

2.8将健康教育和告知工作贯穿始终,做好护患沟通:让医患双方充分认识医疗护理的风险,医院接受患者对其进行治疗与护理,患者并不是将风险转嫁给了医院,而是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起了生命和健康的风险[3]。

2.9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行弹性工作制和合理的人员搭配,使各班次技术力量和工作经验方面能够均衡,在病人高峰期尽量保证一线护士,以缓解因工作太忙乱出现差错事故;在病人较少的情况下安排休假,使护士做好休整,以调节体力和心情,保证上班时的精力集中,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10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3结论

基层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针对的患儿及其家属和医院自身条件的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引起儿科护患纠纷的相关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安全护理管理,将安全管理贯穿始终,从认识上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意识,就能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2]李淑荣,郑玲.规范护理行为以利于提高护理质量[J].当代护士,2004,2:69.

[3]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